|
11月29日下午2点,由云公益主办的“以儿童心理需求为本的音乐治疗”主题培训在成都同辉国际学校举行。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音乐治疗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重视和广泛的认可。我国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了对音乐治疗的研究,随着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事音乐治疗的人士认识到音乐治疗学是一门以音乐实用性功能为基础,系统的研究用音乐作为手段治疗疾病的科学方法。
本期“儿童守护使”项目邀请到美国专业注册音乐治疗师——陈美玉博士来为社区的儿童保护委员会成员开展“以儿童心理需要为本的音乐治疗”主题培训,介绍什么是音乐治疗,分享音乐治疗与有心理需要孩子的运用,进行音乐活动设计。来自十多个公益组织的社工、项目负责人,还有学校老师,参加了培训。
在培训正式开始前,陈老师先带领大家进行好玩的音乐热身游戏,让大家相互打招呼,彼此熟悉,消除陌生感。接着,便进入了专业的培训课程中,陈老师从音乐治疗的概念,历史等,介绍了什么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目标是什么?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有什么不同等,并通过视频案例教授大家如何与有心理需要的孩子运用音乐治疗。
咦?为什么现场摆放了这么多乐器——沙锤,摇铃,三角铁,手鼓,非洲鼓等,还有一些小云也叫不出名字……哈哈。原来这是陈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学员们可以自选乐器,然后将一些图片上的儿童卡通表情以自己所理解后的感受通过乐器表达出来,虽然大家都没有学过乐器演奏,但是却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将不同的感受即兴表达出来,就算是同一种表情,大家演奏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
除了乐器演奏以外,陈老师还带领大家通过镜子游戏来感受不同的情绪——一个人做动作,其余的人把TA当作镜子进行模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发现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候可能我们看不清自己,而通过别人的模仿,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不同的自己。这样的体验方式也让社工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在以后的音乐治疗中更好的为有需要的孩子们服务。
艺术都是相通的,有时候一段音乐的旋律也可以用画面反映出来,而不同的人听到同一首曲子也会有不同的画面感。陈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旋律极快、上下翻滚的音流,但并未告诉大家曲名,让学员们一边聆听,一边画下听到的场景,有的画了波浪,有的画了雨点,还有的画了瀑布。
最后老师公布了答案——这是著名的乐曲《野蜂飞舞》,其中一位年龄最小的学员,在事先没有听过的情况下,居然画出了野蜂振翅疾飞的场景,厉害吧?!
整个培训过程生动而活泼,简直就是在“玩游戏”嘛……以至于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纷纷反馈受益匪浅,还希望培训时间可以长一些。小云将尽量满足大家的愿望,收集不同公益伙伴的儿童服务需求,为大家链接资源,提供更多专业培训!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