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30|评论: 0

学道街的文化内涵--------江万军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经纬 》文章  
                                                                     学道街的文化内涵
                                                                           江万军
      回顾近代邛崃的历史,尤其是邛崃城市的发展史,使我们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要将古时考棚前的通道,命名为“学道街”呢,仔细阅读有关涉邛典籍,寻访健在的临邛老人,特别是在“学道街”命名时,一是背负国家使命,肩承二分公干之人;二是当期的文人志士;三是尚居“学道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具述之言,带倾向性的说法是:“学道街”的命名是有深刻内涵、也是相当考究的,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细说起来,之所以将正西街北侧的第一个道口,通向过去“考棚”的小巷,命名为“学道街”,通观其前后数千年的历史,至少蕴含着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一是源远流长的临邛文化;二是中国的官吏制度;三是古成都的榜样示范。

                 学道街与临邛文化的渊源
     临邛文化源远流长,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也属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产生于江河流域,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区域相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生存,也利于农作物栽培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古代临邛先民很早便在白沫江、布濮河、出阝江河沿岸生产劳动,繁衍生息。这些以江河沿岸而居的临邛先民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稳定持重,安贫乐道,推崇道德,自强不息,注重防卫,不具冒险的特点。他们定居下来,建造家园,修葺公共活动场所,继而形成临邛城镇的雏形,创造了最早的临邛文明,成就了临邛文化之源。从时间上讲,临邛文化之源,至少来自古蜀国时期,在“临邛”这个地方还没有命名为“临邛”时,伴随着徙、笮、邛、丹犁等部族或冉、羌为主体的蜀族部落的生活轨迹,以及维持部落秩序的族制、宗制和先民们休养生息的草舍茅庐等建置而生的文化,应当就是临邛人文积淀之始,是临邛文化的萌芽。布濮河、出阝江河养育的临邛文化,伴随着本土先民的足迹走来,也伴随着“临邛城”以及构成“临邛城”要素之一的“学道街”的历史走来,洋洋洒洒几千年,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先秦时期,“临邛”已为中原商贾名仕所知晓。战国时代,秦国灭亡赵国,实施戍边迁徙计划时,赵国大量的权贵、富豪已然知晓临近西南夷之地的“临邛”之地,其中的杰出人物就是卓王孙祖上等。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两则记述:“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广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显然,这些早在中原靠冶铁致富的巨贾们,他们对“汶山之下”的临邛之地“民工于市,易贾。”即临邛资源丰富、市场繁荣,能做生意赚钱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这也说明了这个后来叫“临邛”的古蜀国领地,早已是人迹丰润,商贾频临之地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自然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而作为文化载体之重要部分的临邛城的发展,也发扬和传承了临邛文化,学道街也在其中功不可没。
   学道街的文化内涵与临邛文化一样,蕴含着文风兴盛,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几千年的临邛文化,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这些阜老先贤留下了难以穷尽的文宗墨宝,他们是临邛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临邛文化的发扬人。《康熙·直隶邛州志》第十卷《人物志》载:“临邛崃山拱翠,水环流,青霞白鹤之胜,掩映巴中。以故,苞灵孕秀,负瑰奇而称缝衣者,往往步趋周孔。其卓然者,如君平之高尚,长卿之博雅,华父之潜心精诣,业也领袖艺林,斗山儒圃,奕世之后,犹欣慕焉。”而在其后的记述中,还有:“临邛为了翁故里,士多英特,尚节义,工文词。”还说“明万历时,诸生将近七百余,少长有礼,弦诵达于四境。乡荐南宫,彬彬接撞。”(见《康熙·直隶邛州志》第四卷《士风》。)此外,据史载,南宋时, 临邛还出过两个“一门三进士”, 即常安民、常安同和常楙一家(常楙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计用章、计良辅和计有功一家等等。至于卓文君、黄崇嘏等才女诗作、典故传闻更是为后人传为佳话。
    临邛除了载入史册的“士多英特”及其典籍外,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单说邛崃文笔山塔,就是古人念其文风兴盛之作。古时,一般都省府州县等, 若有文人不利, 不发科甲者, 可于八卦的甲、辰、丙方位上(即东、东南、南), 择其吉地, 立一文笔状尖峰, 具名文笔塔,只要高过附近山峰, 即发科甲。临邛人为表达良好的心愿,让临邛文风更加鼎盛,于清道光乙已年(公元1845年)在城南近郊的南河南岸, 修建了文笔塔。 同时还将建造文笔塔的山更名为文笔山(原来叫南山)。文笔山脚下一石桥, 原来叫蒲江桥,也改名为文笔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笔山神会, 会期时,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相聚在文笔塔下的南山寺,(也说“梦花庵”,见《嘉庆—直隶邛州志》) 以文会友, 吟诗作赋,评点交流世事沧桑,切磋互易文综墨宝。
      还值得一提的是,临邛城的“聚奎楼”。所谓“ 奎”, 即天上的文宿星。奎阁, 人们又叫小南门。在临邛古城东南城中段,奎阁正对着文庙,通育才兴贤两街。此门四季不常开, 意为关文风。奎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知州王釆珍于乾隆二十九年主持重建城墙和城楼时,修建重檐歇山式三层的城楼, 名叫“聚奎楼”, 其意是文星荟萃, 文风鼎盛。其匾额是: 文笔擎天。”其实,上述说法,不过是取邛崃康熙、嘉庆、民国三部旧志所载而已。但这也可见临邛人在城市建设之中,用意之妙,文化之深。
   临邛之地自古先民聚集,筑城建置,扩容曾制。休养生息,繁荣经济,升华文化。历朝历代,无论权贵之仕,还是商贾巨头,抑或文人墨客,庶民雅士,都从不同角度传承和发扬了临邛文化。作为历史遗存的临邛城以及构成临邛城的街巷里弄,自然蕴含了十分丰厚的人文积淀, “学道街” 在其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学道街与中国官吏制度的渊源
    明朝初年,按照元朝的官吏制度,全国实行司、府、县三级管理制。明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国家设布政司、按察司、指挥司三司。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建制设府,府内又设置若干道,作为府一级的办公和派出机构。司和府对道均有管辖权,也就是双重或垂直管理各府道。隶属于布政司管辖的有:督粮道、督册道、分守道等;指挥司则负责国家的军事、治安、火禁及卫所等事务;而按察司则掌管省级刑名按劾,主事“纠官邪,戟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风纪,而澄清吏治”(《明史·职官志四》),属按察司管辖的主要有: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兵备道等。
据史料记载,宋朝及其后的朝代,各司、府、道的官职称谓也多有变化。其中,作为“提督学道”的官职称谓,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大宋王朝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负债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事务。至明朝时设置“提督学道”,其职能基本上与宋朝一样。清朝初时,改设“督学道”等,也简称“提学”。实际上,其职责也是掌管州县学政,专门负责地方文化教育事务。后来各省及直隶州多设“督学道”或“督学御史”。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督学道”皆改“提督学院”,官长改称“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罢黜科举制度后,改称“提学使”,辛亥革命后予以废除。
   《康熙直隶邛州志》第三卷记载:邛州有“督学道、校士馆”。地址“在州治北善正街。”进而记述“督学道、校士馆”,“内修高棚厂,……,后有阅卷亭三间。”从邛崃的志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前,邛州作为直隶州,设“督学道”负责掌管州县学政是中国官吏制度下的必然,且司政办公地点、科举考试场地、道员生活场所均在“督学道”内(现文昌中学内)。故此,将“督学道、校士馆”(也即考棚)前的街道命名为“学道街”,实为念其“督学道”故址的缘故。
                  学道街与成都府的渊源

         走进现在的成都学道街及其周边的街巷,你会发现,有许多建筑或小区、营业场所的命名无不与治学、修学关联。就其位置而言,成都的学道街地处现在的四川省政府西面,从省政府穿过学道街西距少城仅有数百米。毗邻政府衙门,可见过去府道对治学,举学的重视。在学道街的南侧有督院街,即后来的四川学政所在。这是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将过去的督学道”“改设提督四川学政(见中国行政区划网)而来。在过去的提督学院所在地,人们为纪念提督学院的存在,就将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命名为督院街。我们再进一步查访,还会看到在成都的学道街附近建有许多与举学相关的建筑,比如学之苑,静学苑,雅士苑,还有一些与督学道关联的建筑群落,如督院府邸、书府等等。
成都与临邛同为古蜀文明的承载地,两千多年来,不曾改名易姓,其历史和发展轨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临邛或为州,或为县;时为直隶,时隶其它州府,均与成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且大部分时间为成都的属地。临邛的名仕们是十分熟悉这些历史的,当然也知晓成都府前的这条街。把邛崃临邛城内西街向北的第一条通向古时临邛考棚(督学道)的小街命名为学道街,也是因为此街与临邛治学、修学关联的缘故。“学道街”,学道之街。学士人等,由此走进“考棚”,接受学业检验之成就。经由此街者,亦无不铭记学道之理,学道之义者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