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汽配看到一直以来,厂家的品牌广告都会在第一时间对消费者们进行轮番洗脑,但消费者最终没有选择心仪的品牌,理由却很简单,第一,购买能力不允许其作出这样的尝试;第二,所指厂家产品虽好,可走遍所有店头,爱买不买的冷脸早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打发殆尽。
众所周知,在欧美汽车市场,消费者被置于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对整车制造商的监管还是对其产品的评测,都始终围绕着消费者展开。只是这种监管终端的方式,在中国汽车市场推进得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依照目前的情况看,通过在市场层面促使整车制造商做出改变就成为了一条可行之道。
而根据当下的市场情况,明眼人都看得出,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资生媒体人都将眼光专注与汽车市场的渠道下沉,一线市场的饱和和政策限令确实为二、三线市场的开发带来了生机,而争取客源的最佳办法每一个人都懂,即为卖体面车不如做体贴人。只有你的服务品牌敲打了消费者的人心,他们的钱袋子才会为你自然松动。
也正因此,“服务至上”正在成为未来车市增长的主基调:中国汽车市场当前的竞争重心正在逐步从前端的品牌和销售网络延伸到售后服务,而且这种趋势的演变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据悉,上述服务政策在推出后对产品销量的拉动性作用明显,也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品牌。
“调查显示,高达70%的人士表示看好服务品牌这一营销策略的效果。这无论对整车制造商还是对消费者都是利好消息。”盖世汽车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称。
服务削弱竞争力
事实上,虽然各大车企都在将竞争的重心转型到服务上来,但关于服务的竞争,在豪华车领域却更为激烈。因为伴随着新车领域的价格战,越来越多的豪华车企业已经把盈利的目标转向了售后服务领域。
对此,汽车营销专家贾新光(微博)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在豪华车市场,更多的附加价值是消费者所看重的,提升服务品质是豪华品牌车企短期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颇为遗憾的是,整体而言,中国汽车市场的售后服务水平与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围绕消费者层面的保护制度缺失依然严重。
比如,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汽车维修店提供代步车的服务很普遍。但是,反观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能为车主提供代步车服务的汽车服务商却寥寥可数。
再比如,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售后服务的关注点过于店内化,硬件设施、服务顾问等4S店内体验成为售后部门关注和投入的重点,而在一些可能涉及用户更多切身利益的方面却持续不作为。
如对易损件、伪劣配件的车主告知与讲堂培训,对于配件价格及工时费的公示明示,对于车辆故障处理、投诉处理及服务承诺的兑现等。
可以说,当前的企业服务行为与消费者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正说明了中国售后服务发展速度并没有与市场的快速成长相匹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削弱了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一位业内专家称。
而北京大学企业文化研究院教授、服务质量专家潘玉明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服务与竞争力,这是整个服务产业中的核心话题,特别是在汽车市场当中,服务并不是单一成品,而是整个市场营销链当中的重要一环,不可分割。”
对此,淘汽配小编认为,当产品价格或产品质量本身在市场上的差异日趋减小的时候,企业只有将每一天都看成3·15,无论是身处北上广深,还是谋动二三线甚至县级城市,无论消费者是西装革履还是一身短打,都奉行“市场无大小,买家无尊卑”的生存准则,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