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蹈诗《震撼》是继大型交响乐《生命》之后由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所创作的原创作品。该作品由国家一级编导李楠老师所创,舞蹈系部分师生参演。作品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重现地震来临时和发生后的情景,讴歌在大难面前以英勇的子弟兵为首的一大批无私援助受灾地区的人们,他们无私奉献、默默离开,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

作品由十二个部分组成,从地震发生到家园重建,用叙事手法降作品展开。作品既有现代舞的元素也不失民族舞的精髓。在作品的层次上,既有场面恢宏的群舞,也有凄婉绝美的单人舞,应该说囊括了舞蹈的所有形式,是一部非常感人的作品。
序
在一阵仓乱的不协和音响下,灯光闪烁,仿佛是大地在怒吼,透过弥漫的硝烟,时间定格在14.28分。
一、强行军
二幕徐徐拉开,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急促的鼓点,子弟兵踏着雨夜极速前行,山,在抖;地,仍在摇。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仍然向前。整齐划一的动作,错落有致的层次安排,干净利落的技巧展示与灯光、音乐水乳交融。勾勒出雨夜前行的画面。 二、废墟
在极速飞奔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嘎然而止,背景幕布缓缓升起,揪心的废墟呈现在了子弟兵的面前。他们马不停蹄,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一场比赛。五颜六色的书包一个一个的从废墟中递了出来,整齐的排列在地上,一个母亲跑了过来……
三、书包
这是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可爱的孩子啊,怎么就不在了呢,失去儿女的母亲伤心欲绝,而另一边,一群父母在找寻着自己孩子的书包,一对年轻的父母望着地上那熟悉的物件,怎么也不相信女儿已经离他而去了。在这一段中,没有音乐,舞者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将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那种心情表现得催人泪下。
就在这对父母悲痛欲绝的时候,灯光与音乐的色调突转,那可爱的女儿出现在左边的台口,向他们小跑过来,这一段三人舞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表现得美轮美奂,但这些只是往日的回忆,地震将这一切都毁灭了。在这个段落中,男演员的托举干净利落,女演员的慈母之心和孩子的天真童心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四、师者
个人认为,这段舞蹈非常精彩(全局都精彩),我想他可能是以地震中涌现出以谭千秋等老师的动人事迹为原型(当然,他代表的是千万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师者),段落由刚才三口之家的那个小女孩引出学校的校园生活,一位年轻的乡村老师带领着一群羌族孩子在游戏、学习,正在上课是,突然地动山摇,地政发生了,带同学们逐渐苏醒的时候,才发现老师为保护两个小女孩而牺牲了,身体已经僵硬,保持着那个永恒的姿势。同学们都围了过来,回想起与老师一起的一些生活画面,老师带他们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与同学们一起跳起了羌族舞蹈。羌舞由最开始的老师一人独舞发展为师生齐舞,而后老师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烟雾之中。
这段舞蹈具有羌族特色,据我所知,舞蹈系专门申报了一个羌族舞蹈的基本语言研究(标题记不清楚了),这次成功的运用到作品之中,非常好。男老师的角色刻画入微,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五、废墟下的灯光
这段舞蹈也有故事原型,讲述一个小女孩被困在地底下,为了减少恐惧感,就在下面用手电筒的光来读书。后被救起,人群中传来了阵阵喝彩声。
六、救援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救援工作加快了步伐,一大批工人、志愿者、医务工作者的加入救援队伍,一条条生命从死神手中解救出来,转危为安。在救援中,还有些原型,就是那幅几十个人托着孕妇的照片,以及最美的女警察蒋敏等等事迹。
七、士兵与孩子
这是以那张士兵与孩子相互微笑的照片为题材创作的一个舞蹈段落,画面优美,一大群子弟兵将一个小孩团团围住,逗他笑,就像是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子弟兵一般还没有孩子)那种温馨的美感实在是文字不能表达。
八、回家
这也是以地震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创作的,讲述的是一位丈夫把妻子的尸体背回家乡(据我所知,这个原型已经二婚了…..),在途中回想起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和妻子在天国对丈夫的希望,好好活下去…….
九、羌笛
古老的鼓声敲响,一位羌族老人走出来,在他的身后,一群族人跟了过来。他们昔日的美好家园已然不在,有的人失去了信心,这时,远处传来了古老的羌笛声,将人们的希望重新燃起,在困境中站了起来。
十、心手相连
救援与建设同时展开,英雄的灾区人民在各方民众的帮助下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向着美好的明天进发。
十一、感恩
在美丽的家园初步形成后,子弟兵与各方的志愿者要离开了,人们蜂拥而来,为亲人送别一张张写满感激话语的横幅让人热泪盈眶。
十二、尾声,家园
宁静的夜晚,一位母亲在夜等下一边纳鞋一边照看女儿做作业,温馨的笑容又回到人们的身边。而后,人们跳起了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远处,孩子们背着书包跑来,又回到了学校学习。跳起了羌族舞蹈,向美好生活进发,掀起全场高潮。许多观众在演员谢完幕之后人不愿离开,久久的回味这带给我们巨大震撼的艺术作品。
个人看后,感触颇多,于是写下了这一篇废话。我觉得作品有张力、有深度、一些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舞蹈系近年来成果不断,除了一一些民族舞蹈的研究课题以外,还排演了几部大型的舞蹈诗,创作了几部获奖作品,并且在北京去展演过。同时又喜闻舞蹈系将申请硕士招生,我想,这部作品的推出,将会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看完演出后,与舞蹈系的老师做了简单交流,得知这部作品将会在北京上演,相信会取得好的成绩,预祝演出成功。
在开演之前,还碰到了多日未见并对她怀着敬意的郭艳妮副教授,似乎她的身体状况不错,不然,她一般是不会来这种人多的地方的。演出完了以后,在音乐学院又碰上她,不免闲聊,问及近况和打算。突然,她说到,“你好像舞蹈也跳的很好,几次12.9我都看过你的演出,”难得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师记得,我逐答道,“哪里哪里,连个三流舞者都算不上,顶多是个万金油”,她向身边的民乐系老师(二胡副教授)介绍,“这是我们系的高材生…..”
这些,难免让我想起大三的时候学习钢琴即兴配奏,由于作曲要学的东西太多,钢琴就没有怎么练习,配奏课程也是“水”得很,但结业考试(钢琴即兴配奏)确成绩很好(貌似第一),我弹得是《东方红》变奏(最后一部分加如了原生态的人声),在考完之后,“郭老师说,你是我打的成绩里面最高的,和声配置有特点,织体与音乐情绪融合的很好….”这些画面仍历历在目,但时光飞逝,已过去两年了,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感叹一下自己的青春,好像没有毛爷爷所说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在这里,也要提到川剧学校剧场,经过装修,已经由破败不堪转向金碧辉煌(外观),并且改名为“川艺实验剧场”。内部舞台也花了钱进行改造,由原来的坑坑洼洼的木地板(老式)变成了塑胶地板,前面的乐池没有了,铁围栏变成了雕刻花纹的装饰墙,两边出入口的“太平门”变成了安全出口,舞台的灯光、幕布、台口、舞台进深都得以修复,为这次演出提供了有力条件。在出场的时候,看见即将举行的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这里将展演“越调”、杂技、和京剧,希望有机会去观摩学习。
最后,也不得不提到我的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是优秀的,在发生后,从组织慰问演出、捐款、以及在灾区设立音乐心理健康辅导、建立艺术支援基地(好像是聚源中学的打击乐,与上海打击乐协会共同搞的)到一年后的大型交响乐《生命》和这部舞蹈诗《震撼》的上演都为川音的发展与宣传提供了巨大契机,相信她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009年5月27日晚
于红瓦寺危楼墨室
http://396323929.qzone.qq.com/infocenter?ADUIN=396323929&ADSESSION=1243828919&ADTAG=CLIENT.QQ.1881_QQUrlReportBlankZone.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