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7日电 (吴光于 余芳)
“既然没有人愿意当畜牧防疫员,就让我来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小高镇黄草村,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入户进畜圈打预防针的活又脏又累,村级畜牧防疫员换了又换。作为村里的一个“红色细胞”,年轻党员沙万泽主动揽下这门苦差事,让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都松了一口气。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拥有50.58万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基层党员无疑应当成为‘排头兵’。”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说。
今年4月,针对以往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缺乏机制和平台,党组织活力难以激发,党员作用难以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等情况,德昌县在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施“红色细胞工程”,从对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培训、作用发挥、监督管理、关怀激励等方面着手,力求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完备、规范闭合的党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党内知识竞猜、水中憋气、捞蛙卵……金沙傈僳族乡黄竹村创业教育基地的一次党课上,上课的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党组织书记,而是该村的一名普通党员纪友才。过去两年,他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二半山”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养殖石蛙,被州委组织部评为“凉山州党员创业明星”。
如今德昌县的党员队伍中,“田专家、土秀才”占36%,优秀骨干人才占80%。
德昌县还活跃着200支“党员服务队”、50支“党员突击队”、100支“党群联防队”。在抗洪抢险、扑灭山火的现场,他们冲在最前面;在深夜的大街上,他们来回巡逻守护安全;在抢收抢种的田间地头,他们挥动锄头挥洒汗水……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党员作用,德昌县还对不同类型党员设定目标任务,进行量化管理;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亮诺、践诺、评诺”等活动。5000多名党员根据自己的特长,为群众办理了7000多件实事。
行走在德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公园广场,处处可见鲜红的党徽在党员胸前闪烁。“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说,“社会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