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无论是创卫时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保持环境清洁,还是交通秩序大整治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遵守交通规则,又抑或是近期整治乱鸣喇叭,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 让文明成为习惯,学生排队过街、司机停车让行,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中,却能很好地反映出一座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正是因为文明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自然而为,所以才能在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文明。 要让全体市民都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在几个方面多加努力。首先,要在市民中树立文明就在身边的意识,让市民感受到让习惯符合文明其实并不难。不乱扔乱吐是“文明”,不乱闯乱停是“文明”,过街走斑马线、车辆礼让行人也是一种“文明”。让“文明”看得到、摸得着,大家才有努力的方向、奋斗的冲劲。其次,要从小培养市民讲文明。最后,要对文明的行为加以褒奖。过往我们在改正市民不文明习惯的过程中,往往是使用“惩罚”,但对文明行为的“奖励”很少。这种“惩罚”自然能令人生畏,在短期内见效。但时间一长,这种对“惩罚”的畏惧心理就会慢慢减弱,甚至变成“对抗”。但“奖励”则不同,随着时间增长,“奖励”的叠加效应就会进一步扩大,“好人好报”精神的不断扩大就是一个好例子,对一个好人的“奖励”,能鼓励更多人向好人靠拢。我们不妨多一点对文明的“奖励”,引导市民自动自觉地改变不文明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