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剧照。
眉山网记者 林茂春 梁昊
“天使魔鬼皆由我,善恶全在一念间,能抑恶,多扬善,诚实做人良心安。”12月10日,见到唐稚明时,他正随意地哼唱着一段唱词。这段唱词,出自唐稚明自编自导的川剧灯调小品《捐》。
《捐》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收获了诸多奖项。2014年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一等奖,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表演、优秀音乐创作等……今年10月,《捐》又凭借其优秀的表演形式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内涵,在我市第七届苏东坡文艺奖颁奖典礼上夺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做个有心人 将生活体会融入戏剧创作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家公认的吝啬鬼,平时一毛不拔。但在汶川地震时,他却慷慨解囊,向灾区捐助了一大笔钱。”唐稚明说,这让他开始思考人性的善与恶,《捐》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此。
历时近半年,唐稚明于2013年夏天创作出了的剧目《捐》。《捐》讲述的是一个在麻将桌上发生的故事。收到假币的A故意输牌将假币流出,下一个收到假币的人又继续故意输牌,如此循环,那张假币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牌局气氛很糟糕。A提出干脆把假币捐了,然而在把假币投入捐赠箱之后,大家却再也没有打牌的心情。想到灾区老百姓、贫苦人民,良心不安的四人最终决定追回假币,并一人再捐500元。
“人性都有两面,要懂得如何抑恶扬善。”唐稚明说道,这就是他在《捐》中想表达的主题。通过川剧加小品的表演形式,运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打麻将场景,以小见大地表达人性中的自私与善良。据悉,唐稚明今年共创作了150多个作品,生活体验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为了写出好故事,我经常走到群众中去收集故事。”唐稚明说。
自幼耳濡目染 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
对于川剧,唐稚明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会一直干到我不能干为止。”唐稚明说,尽管今年已经69岁,但他依然活跃在川剧的舞台上。
唐稚明出生在一个梨园之家,父亲是川剧团的一名演员。耳濡目染下,他从小便爱上了川剧。“朋友们喜欢到田间地头玩,我就喜欢到剧院听戏。”唐稚明说,剧院是他儿时的乐园。跌宕起伏的《白蛇传》,凄美的《柳荫记》、慷慨激昂的《红杜鹃》,至今让他津津乐道。演员们优美的唱腔、婀娜的身段、鲜艳的妆容,一切都让他觉得很神奇,吸引着他靠近。在唐稚明10岁时,他放弃了读书,正式进入剧团。“每天5点就要起床,下腰、吊嗓、练功,经常痛得泪流满面。”唐稚明说,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始终热爱。
这份热爱,让他在剧团几近瓦解的时候依然坚持了下来。
创新与坚守 老川剧人的川剧情怀
“以前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你演,就会有观众。”唐稚明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情形,台下座无虚席。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剧团的市场行情开始逐渐下滑,从一场有800多人,变为一场仅有300余人,甚至后来只有10多个观众。
“当时迫于生计压力,很多演员转行做生意、唱歌,最后剧团只剩下几个人了。”川剧的变迁让唐稚明感慨良多,但他始终在坚持。只要有一个观众,他便会鼓励大家表演。“要让真正喜爱的观众知道我们仍在坚持。”唐稚明说,为了维持剧团的生计,自己甚至卖过家里的家具,卖过画,去餐厅打过工。
近年,剧团的活动又渐渐频繁起来,每年都会到乡镇村组进行公益演出,观众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好了,‘文化惠民’的政策让我们这些仍在坚持的演员又重新聚集起来了。”唐稚明说,近日,剧团还走进了我市某小学,让小学生感受川剧的魅力,这让他很高兴。“川剧要流传下去,就要着眼于年轻一代。” 尽管川剧逐步复苏,但唐稚明依然在思索着改革创新的道路。
“在保存川剧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创新传播形式,让川剧更好地走出去。”唐稚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