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平昌、无锡两地名人——廖纶
巴中历史名人廖纶生前为官时在各地的题词已形成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题词之处已成当地重要旅游景点,不知巴中人如何看这件事。
廖纶(1817~1896),字养泉,号橘叟,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人。
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自幼敏而好学,才能出众。曾国藩、左宗棠、沈葆祯、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先后委其以重任,曾任新阳(今属昆山)、金匮(今属无锡)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知府、海州(今属连云港)道员。晚年归隐平昌江口。纶工书法,善诗文,其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皇清书史卷二十九介绍:廖纶字养泉巴州人官无锡知县精书法仿颜平原颇肖)。今平昌江口保存《石峡颂》、“江阳十景”、“魁”、“寿”,无锡太湖、惠山摩岩石刻留存“包孕吴越”、“横云”、“叠嶂栖云”、“石门”等真迹。据《巴州志》记载,廖纶遗著现存《大中讲义》(二卷)、《鞭心录》(四卷)、《两汉读书论断》(二卷)、《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数十卷。
“包孕吴越”
作者/悠哉悠哉
新疆人说,不去喀什等于没到新疆,无锡人说,不去鼋头等于没去太湖,“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郭沫若当年观太湖留下的经典之句,道出了鼋头渚在观赏太湖中的至尊地位。
原本的一座私家花园,让历史那么一演变,如今的鼋头渚一带景观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了,其中最为大家认可的,有所谓“鼋渚春涛、万浪卷雪、鹿顶迎晖、充山隐秀、藕花深处,湖山真意、十里芳径、江南山村、芦湾消夏、三山映碧、中犊晨雾”十大景点。如若郭老所说的“鼋头”不只是指伸入湖中翘起头颅的那一大块突出的巨石,郭老的话当然没错。
但我以为,仅从这些景点的字面上看,仍没显见鼋头之侧巍巍石崖上的“横云”、“包孕吴越”六个大字的神韵。而如若不能去峭壁之下品一品这两幅摩崖石刻,那差不多就等于没到鼋头渚,也就等于没到太湖。
有游人说:玉皇大帝住的天宫可以不看,这“横云”、“包孕吴越”六个大字不可不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六个摩崖石刻在鼋头西南百余米临湖处的石壁上。石壁陡峭如屏,一幅幅,一片片,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拼连成一巨幅岩画,如彩云般横卧湖畔。石壁下面,是一湾湖水,不甚深,大大小小的太湖石时隐时露,像是一群顽童在岩画前戏水打闹。
到石壁前有两条不成为路的路。一条是顺鼋头下行,沿着湖畔窄道,攀巨石,越小坡,涉水跋丘,蛇行而入;一条是从涵虚亭一带下坡,于奇岩怪石的缝隙中,会看到前面山脚下有一大水湾,水湾尽处,一绝壁悬崖如云横天际,吐波吞涛,气势磅礴,待穿行而过之,亦可至石壁前。
我是循前一条路走的。选择这条路,是因为那石壁上的六个摩崖大字始终在我的视线内,这让我的心脏始终仿佛有一种异样的跳动。
“横云”、“包孕吴越”六个大字赫然现于赤裸的石壁上,随着我的每一步前行,那六个大字不断地增大,增大。雄浑圆润,暗藏刚劲,笔力飞扬,潇洒酣畅,细观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只觉得有一种夺人魂魄之神力萦绕其间,心力顿然收敛了起来。
脚底水花飞溅,湖边人群喧嚷,长空烟云中,有云雀在欢唱,有沙鸥在高翔。那种天和地、人和物和谐相聚、归而为一的情景,我在这里是找到了!
关于这六个摩崖大字,前人已有许多解释,用一句话可以这样表述:“包孕吴越”用来比喻太湖雄伟的气魄和宽阔的胸怀,“横云”用来形容鼋渚石壁如横在半空的一抹行云。
太湖在春秋时期地属吴越,两国诸侯在此曾经演绎出流传几千年而不衰的壮剧,这方自然天地因此而凝聚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气息。太湖水以其博大的襟怀、天赋的爱心,如慈善的母亲般哺育着江浙两地万千子民,哺育了这方水土,让这方土地成了鱼米之乡;湖边这处断崖,突兀陡峭,如屏似镜,不知引发出多少人之幽思,让多少人浮想联翩,多少人为之俯首折腰!两幅摩崖镌刻,既是写景,又是抒怀,绝美的风景被注入了深远的意境,可谓是一字千钧,落地有声,语惊天地,波震苍穹。
这六个字,是清末年间无锡知县廖纶的手笔,书于1896年。廖纶与范孟养、余成之等友人乘舟游太湖时兴致所至留下的墨迹,距今已有110多年了,今日品读之,仍觉如嚼甘饴。
廖纶,字养泉,四川平昌江口镇人,工于书法,除这六字之外,无锡一带,还留有他的许多题字。如惠山东麓惠山寺金刚殿廊柱上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即是廖纶所撰。再如惠山三茅峰下的“石门”,那“石门”二字以及旁边的“叠嶂栖云”四字,亦皆为廖纶所书。
廖纶不仅书法了得,据说为官亦好。有资料载,无锡一带原本无蚕桑,廖纶在无锡任上时,“里中妇女务农居多,农隙以织麻为女工,蚕桑则从未讲求,同治六年,知县廖纶捐俸银购桑秧教民栽植------”。我就想,都说“文如其人”,那“包孕吴越”四字非凡笔,写得出此等大气势的话语来非得大气势之人也,这廖纶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吏,不但不想着趁在位时搂一耙子,反而连自己的俸银都肯拿得出来,真是不简单,我因此断定他必是这等大气势之人,我因此觉得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方才写得出“包孕吴越”这样大气势的语句来。
文章写到此,不必再往下絮叨了,就用下面几句话收尾吧:
她把浩渺太湖的绝妙风景定格在这里,
她把数千万太湖儿女的情思凝固在这里,
她也把一万年的历史风云积淀在这里。
这几句话我是从哪儿看来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明白,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至今记得那个从平昌江口走出来的文人兼官员的人,他的名字叫廖纶
网摘一:
“横云”和“包孕吴越”摩崖石刻,为晚清无锡县令廖纶所书。1895年春,廖纶偕友泛舟至此,觉得这里气势雄伟,欣然题书镌于岩壁,以誉太湖似母亲般地孕育着江浙两省人民。
网摘二:
同治十三年(1874)冬,金匮知县廖纶刊发开河章程,疏浚境内诸河。次年,廖纶调任无锡知县,修杨家圩堤,筑北塘岸;重建高攀龙祠于惠山。是年,迎园书场建成,为无锡第一家营业性娱乐场所。
网摘三:
在无锡鼋头渚有一处摩崖,上面镌刻着清代廖纶所书的“包孕吴越”四个大字,面对三万六千顷的浩淼烟波,显得无比壮观。1973年10月,在离别江南十年之后我从塞上来无锡出差,第一次见此四字竟一时激动难已。当时曾纪之以《初游鼋头渚》一诗说——
初上鼋头望五湖,
摩崖激动廖纶书。
心潮三万六千顷,
我自家山也越吴!
附记:1992年3月6日,我因大鸣与小丽的工作分配之事来无锡,次日与他们同游鼋头渚。当时适逢水位下降,得以到达“包孕吴越”四字的跟前,见到此四字的详细题识,为“光绪辛卯年(1891年正月初七)巴江廖纶书”。 其左边有两行下款,文字虽已漫漶,但还尚能辨认:“是日同游者范孟养余成之倪子威钱叔俨钱溶泉僧道然。”
廖时为金匮县县令,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置,因境内有金匮山而名。
1912年金匮县并入无锡县。
网摘四:
无锡太湖鼋头渚导游词(节选)
横云石壁是鼋头渚闻名的风光点,这里奇峰怪石半环着一个天然的大水湾。在峭壁上刻有“横云”和“包孕吴越”6个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书写的。廖纶在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伴侣乘船至此,感觉这里气势雄伟,就欣然挥笔,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镌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吴越”描述太湖气势弘大,逾越江浙两省,江浙两省在2400年前是吴越两国的边疆,太湖在其间,湖水灌溉了两国的土地,使两国苍生受益非浅。太湖像慈祥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哺养了吴越儿女。
网摘五:
鼋头渚,距无锡市区18公里,座落在充山下。山下有巨石,伸入湖中,冲波兀立,因形如浮鼋翘首而得名。它早在明代已为人们所向往,山坡下留有“劈下泰华”、“天开峭壁”等刻石。清末,无锡知县廖纶在崖上书有“横云”、“包孕吴越”题刻。1918年,先后建有横云山庄、陶朱阁、太湖别墅、郑园、若圃等园林建筑。远远望去,湖光山色;碧波中机帆船往来穿梭;岸边人潮流淌,我却能依然顾我甚至可以旁若无人,这一切均仰仗于置身其间的湿润空气。尤其当机帆船突突地向我这边驶来时更会愈加兴奋,我分明看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船老大威风凛凛的迎风立于船头——怎么跟电影《51号兵站》中的场景如出一辙呢?!我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按下了快门儿……
我以为,太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其水域宽泛、鱼米之乡,更在于其周边那一颗颗、一片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衣生命,即使那些绿衣生命仅仅是扮演着衬托红花的角色。
今日无锡
包孕吴越远景
现代人诗作:包孕吴越
太湖风景:包孕吴越
观看人群
中国邮票:太湖——包孕吴越
网摘七:
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 (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
“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以下为廖纶回乡时,在平昌县内的题字:
汉中路上石刻:群山开路让人行(位于汉中路,可惜现在看不了)
廖纶石刻:石峡颂(位于汉中路,可惜现在看不了)
廖纶石刻:江阳十景(位于汉中路,可惜现在看不了)
长安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