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国家尽快出台长期救助汶川地震伤残者的相关政策!——写在5·12一周年之际
华山剑按: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去年7月所写,这是当时有感而发之作。写作这篇文章以后,笔者又在四川省肢体伤残康复中心处看到过上百个来安装假肢的地震伤残者,其中,依然是小孩子占了多数。非常遗憾,这次汶川地震中究竟伤残了多少小孩子,至今,我们还无法从官方处获取到确切数字。
我给大家简要讲述下自己看到汶川地震中的伤残小孩子的心境,这,太让人难受了。
笔者所见到的这些伤残小孩子,岁数不等,大的,是读高三的大孩子;小的,才4岁,还在上幼儿园;他(她)们有的断了手,有的断了脚,最让人看不得的,是那些断了双腿或者双手的孩子们。人,哪怕是高位截肢,但是,只要伤残的仅仅是单腿单手,那么,他(她)们今后都还有自强不息的条件。但是,那些同时断了双腿和双手的小孩子们,今后怎么办呢?即使是他(她)们安装上了假肢,那他(她)们今后一辈子也是极其不方便的呀。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我所见到的这些“地震伤残娃娃”,几乎个个都是那么阳光,他们乘坐在轮椅上,都还在互相打闹嬉戏,他们甚至还集体去公园和逛大街,伤残到这个样子了,一些小孩子还没有忘记去网吧聊他们的QQ。这些“地震伤残娃娃”,在目前大家的关爱下,他们好像忘记了自己的今后。但是,每当这些“地震伤残娃娃”一出来放风,就会让满街的所有成年人看得心痛。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爱孩子,就是在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孩子,就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未来和自己生命延续的表达。
地震中,罹难者,已经永远的逝去了,我们当然应该纪念他们。但是,笔者这里要反复提示个问题,即,关爱灾民,不是仅仅在纪念日才去热闹炒作汶川地震,也不应该将关注点放置在那些抗震救灾的惊险画面上或者已经死难者的身上,应该切实地去关爱那些至今虽然还活着,但是他们至今却还处于困境中的那些生者灾民们,特别是应该关爱那些“地震伤残娃娃”们。他(她)们还那么年轻和幼小,他(她)们伤残了还依然是嬉闹孩子气的,但是,那是小孩子对未来缺乏预见性的表达,他(她)们还无法预测到自己今后的人生会有多么的艰难。因此,我们成年人应该多为这些“地震伤残娃娃”多考虑下,应该尽快设立“汶川地震伤残者救助基金会”,或者,干脆就设立出“伤残孩子救助基金会”,将全国的伤残小孩子都纳入到这个救助的行列中来!
至于怎么样设立和操作“伤残孩子救助基金会”,我想,办法是很多的,应该主要依靠社会慈善事业机构来干这个事情!我们应该相信,人类天性都是爱护小孩子的,如今那么多城市人与其将自己的金钱花费在养猫狗等宠物上,还不如启动他们对伤残孩子的爱心,将他们用以宠养猫狗的钱财用于去救助那些因各式各样原因而伤残的娃娃们!
国家执政党政应该根据人性的一些规律去治国!比如,容许和鼓励社会去设立一些有明确救助目标的基金会,让民间爱心人士去自己操作这样的事业,这不仅仅能够启动多余社会资金有利的流动,还因此可以栽培国民的爱心和道德良心。其实,国家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并非是仅仅通过官方的说教宣传和教育才能够形成的,应该是以各式各样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去有效实现和栽培出各式各样的利于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这样的道德伦理,才是永远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大家现在都知道一个来自于中国易经的中国警句,叫做“与时俱进”,其实,四川思想家严君平对这个词汇有更多的发挥和创新,他在他的《道德指归论》中,还说过“与时变化;与时俯仰;与时和俱;与时化转;与时俱益;与时推移;与时相随,与和俯仰”等,这些警句,都是在提示,政治国家社会,应该要根据天时、地利和人心所向,这样的政治,才是善政!
严君平是西汉时代的四川思想家和哲学家,严君平在四川唯一的一座纪念庙宇的“严仙观”,就在这次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武都镇上,但,据说,其已经垮塌了。但是,严君平在这一带传道的精神,是不死的,这次汶川地震灾区中许多四川灾民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抗震救灾精神,其实,都有“严君平流”,也就是有四川本地的文明文化传统因素在其中。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恰好就是大禹的故地,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严君平,就是中国道文化的祖师之一。
这里,笔者摘录一段严君平的政治言论以飨读者,严君平说:“是以明王圣主之欲尚民也,以自然之性,盛德之恩,容卑辞敬,比于庶人。视身如地,奉民若天,昭然独知而不可测,卓尔独能而不可原,深察博达而不可塞,聪明并流而不可壅。不以役物,反以后民,故民履之如地,托之若神。常在民上,王土配天。其欲先人,处穷宠,秉至尊,长生久视,乐以无患。则去志无身,以安万民,身劳而民佚,身后而民先,在上而民以生,在前而民以安。民以生,故戴之而不以为重;民以安,故后之而不以为患。是以,天下推而上之,引而先之,喜而不倦,乐而不厌。故圣人之王也,非求民也,民求之也;非利民也,民利之也;非尚民也,民尚之也;非先民也,民先之也。故能极弊通变,救【衰】匡乱,以至太平。上配道德,下及神明。”(《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9:36 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