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市)设区与区域一体化
在撤县设市阶段之后,撤县(市)设区成为21世纪中国另一个新的区域经济现象。撤县(市)设区减少了行政区数量,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县级市改为地级市的派出机构。这是削弱县级市权限的体现,也表明了地级市政府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意图。这项政策扩大了上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整合了政府资源,加强了地级市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自国外大量经验表明,区域一体化有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在中国也有着同样的效果呢?对此,中山大学的李郇教授和徐现祥教授收集了1990-2007年所有撤县设区的样本,比较这些城市在撤县设区前后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增长变化。
研究发现,撤县(市)设区在调整后的5年内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均消费增长率和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等方面,对人均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大。这种促进作用仅在短期内有效,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到第5年几乎降到零。然而,区划调整后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其中包括市域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区域公共交通的完善,因此研究者发现,撤县(市)设区对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长率的影响是显著且稳定的。
研究者通过对佛山撤县(市)设区后政府行为的剖析,具体探讨了该政策的影响机制。佛山撤县(市)设区的经济绩效和财政状况受该政策的影响与全国样本一致。在2002年区划调整完成后,佛山投资100亿元建设串联市内4个辖区的道路工程。该投资带来两个效果:
第一,由中心向外部的产业转移推动了落后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和中心区的产业升级。
第二,交通设施的改善降低了居民出行的交通成本。显然,这笔投资带动了人均GDP的增长,进而带动人均财政收入的增加。
但如何解释撤县(市)设区对政府财政支出影响甚微?由于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大多用于地方事权,这部分刚性支出在撤县(市)设区政策前后不可能发生变化,地级市政府用于道路建设的钱来自于“集资”,这部分资金没有被计入预算。
为什么撤县(市)设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在短期有效呢?研究者指出,撤县(市)设区使得地方政府长期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消失了。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是管辖范围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行政权力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规划权、审批权被集中到地级市层面,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区级政府的积极性,后者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消失。
撤县(市)设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行政区经济的分割,避免恶性竞争。但该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源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无法长期持续,这与欧盟的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天壤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