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90|评论: 0

[青海新闻网]《我的5.12》《明天是个好日子》(文字类银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韩晓红 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人类将永远铭记这一刻。时光匆匆,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悲伤逐渐被悄悄掩埋,新的家园正在崛起。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网络媒体的记者来到这块灾难深重的故地。沿途看到一条条的标语,内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地震可以摧毁家园,但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我们”、“只要心还在,我们就能创造奇迹”……这些标语,表达出灾区人民在灾难之后负重自强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一)幸福家园里歌声嘹亮舞姿蹁跹

  5月6日,网络媒体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都江堰市二环路东南段的灌口镇“幸福家园”安置点,一走进安置点大门,记者就被一阵阵歌声所吸引,“祖国你好,我们都生活在你的怀抱,甜蜜的日子欢欢笑笑”嘹亮的歌声响彻在小区的上空,领唱的居民罗瑞华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准备下个月都江堰市举办的红歌赛比赛。

  幸福家园是汶川大地震以来,都江堰市首家灾民活动板房安置小区,共分为三个区域,占地面积150亩,已经建成板房2585间,入住灾民主要都江堰市老城区的灌口、幸福两个镇,自从2008年5月22号入住第一批灾民至今,已经入住灾民6701人。根据灾民生活居住的实际需要,按照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小区设立了警务室、医疗点、图书室、心理辅导站等机构,还建立了超市、平价食堂、通讯服务店、公共浴室等设施,为入住居民提供零距离、免费或者微利服务,帮助灾民进行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

  62岁的梁正中大爷在自家的门口侍弄着花草,梁大爷告诉记者,他家在一年前“5?12”特大地震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幸运的是家里人没有伤亡,但多年置办下来的家当都在地震中化为乌有。地震后,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一家七口人住进了过渡板房。现在家里一切恢复了正常,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用不了几年,他又能重建家园了,开始新的生活。

  (二)一个灾后重生的向峨乡

  汶川大地震造成总人口1.58万人的向峨乡死伤2000多人,95%的房屋垮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不能住人了。强忍失去亲人的伤痛,向峨乡百姓开始重建家园。记者在这里从乡亲们脸上已看不到灾难的阴影,因为他们心里燃起了新的希望。

  每天,家住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的尤香兰老人都会在新建成的村庄里走上几圈。看着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尤奶奶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一年前在特大地震中尤奶奶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村子里其他人的房屋也无一幸免,全部在地震中毁掉了。今年春节前,他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建的楼房。住了一辈子平房的尤奶奶兴奋地告诉记者,房子是政府统一归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按照每人居住面积35平方米的分配方式,他们家分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她说:“感觉真是好啊,从来都没有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水、电、气都是通的,比原来的房要好上几倍。”

  更让尤奶奶高兴的是,住进新房子,他们家没有花一分钱。原来,当地政府通过利用国家补助、社会各界援助以及其他融资方式,解决了重建资金问题,使村民免费住了新居。

  离石碑村不远的棋盘村的董振基老人也在几个月前喜迁了新居。和尤奶奶不同,董大爷的新家是一所面积很大的白墙红顶的两层房。在这个新建的居民区里,每家都有一个小院,用整齐的栅栏围起来,颇有田园风格。

  去年大地震后,为尽快恢复灾后重建工作,向峨乡快速启动并完成了《向峨乡灾后重建规划》和《向峨乡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按照规划要求,从2008年6月底开始实施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和产业发展。灾后重建工作在对口援建单位的支持下,向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中,争做灾后重建的样板和试验区建设示范。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由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按“拆院并院”、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方式援建全乡农村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房建设。16个永久性安置建设点位,可安置农户3486户,11699人。16个点位于2008年6月陆续动工,其中石碑岗、新庄子、董家新院子3个安置点831户2399名受灾群众已经于09年春节前入住,其余安置点受灾群众2009年8月30日前,将全面入住。

  同时,省、成都市灾后现代农业重建政策对向峨乡现代特色优势产业的鼓励和扶持,使向峨乡猕猴桃、药材、茶叶、笋用竹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越来越受到省内外投资者的关注。都江堰市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在已经建立2000亩优质茶园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向峨乡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成都青牛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向峨乡龙竹村5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和石碑村猕猴桃科技试验园建设。成都长源集团“向峨乡红光村特色养殖、种植、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园区”项目,已与乡政府签定投资合作协议书,投资规模1.1亿元;上海盛为木业有限公司已与向峨乡政府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用3-5年时间投入资金1.5亿元,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打造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和修建5000吨气调库;上海聚爱实业有限公司已与向峨乡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总投入资金2.5亿元,打造猕猴桃庄园和山地森林公园。几项算下来,农民收入可望达到震前的3倍至5倍。

  向峨乡许多干部群众都说,这里的灾后重建绝不仅仅是房屋重建,根据规划,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

  (三)城乡统筹鹿鸣荷畔桃源仙境

  5月6日,细雨绵绵的午后,走在位于彭州市磁峰镇西部的鹿坪村的路上,细密的雨点扑面而来,细雨中,芳草坪、感恩阁、和谐苑等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庭院名称,清澈的荷塘,清香的桃树,依山而建的鹿坪村“鹿鸣荷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桃源仙境。走进村民易图华叫做水一方的庭院,几十平方米的客厅里铺着光洁的瓷砖,两组沙发、大彩电,走上楼,卧室铺上了木地板,卫生间里还安装了抽水马桶。干练的女主人告诉记者,地震后将原来的宅基地复耕后,不掏一分钱她们一家四口获得了人均35平米的新房,现在他把一半房屋留给自家人住,一半用来开茶楼,开业两个月来,已经收入了2000多元。

  “5.12”特大地震灾害中,鹿坪村房屋倒塌受损5323间,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地震后,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的要求,围绕产业发展,鹿坪村充分利用原房屋宅基地和林盘,规划出74.9亩修建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点“鹿鸣荷畔”。共安置全村14个社村民,562户,共2123人。

  为适应灾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目前,彭州市已在鹿鸣荷畔挂牌成立了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即“土地银行”),让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愿意将承包地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将土地成片贷出,实施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保证灾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生产方式转变。目前,自愿申请加入“土地银行”的有264户,按每亩利息240元/年入存承包地经营权945.6亩,按每亩利息260元/年,为56户种植大户贷出土地663亩。

  地震前,鹿坪村一带已形成集莲藕、食用菌、猕猴桃种植为一体的多样化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其气候地理条件,新增了金银花、三木药材种植、开放养殖场、乡村旅游等产业。根据“环状”建设的规划,上环山地将主要种植三木药材、坚果,中环山以种金银花和猕猴桃为主,山下则是“鱼藕共生”的立体种养殖业,魔芋和脱毒马铃薯种植等。计划用1—3年时间将猕猴桃由现在的600亩发展到800亩,食用菌由现在的600万袋发展到1000万袋,食用藕由现在的300亩发展到800亩,魔芋发展为1600亩,三木药材发展为1500亩,干果发展为500亩。同时,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公司租用“和谐巷”和“幸福巷”20户居民的新房,打造了充分体现农家风情和乡村特色的乡村酒店。农户用新房使用权入股,每年有2400元的保底分红,还可以在乡村酒店打工挣钱。目前,“鹿鸣荷畔乡村酒店”一期108间住房已完成装修,开始对外营业。下一步,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酒店项目,力争把“鹿鸣荷畔乡村酒店”打造成为彭州市灾后重建乡村旅游景点的样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年来,随着灾区重建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受灾民众已经告别了过渡板房,搬进了永久性住房。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98%农村居民永久安置房屋开工建设,并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农房重建任务。此外,城镇受损住房中,目前已完成近一半的维修加固任务,并有超过四成的新建城镇永久住房开工建设,争取在未来一年内完成全部城镇房建设。

  在成都市的采访让记者看到,“5?12”大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夺走了他们的亲人,却没有击垮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灾后一周年的日子快到来之际,我们重访灾区又见证了复生,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意志,灾后重建考验着人民的坚忍,我们在地震灾区看到了这一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