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我承认我多管闲事。别人挑专业管我何事?不过,作为过来人,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董伟同学成为我市的省理科第一,有些意外,但也情理之中,值得骄傲,值得祝贺。
高考,之所以如此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人类历史上同时参考人数最多的考试,想想每年1000多万的考生,同一天考试,何等壮观,呵…… 学习阶段嘛,主要的衡量标准还是分数了,这无可厚非。理科第一,在学生阶段,应该是所有学生所期望的成功结果吧,这理所当然。
北大清华,多少人的梦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所以有很多优秀考生非清华北大不上,宁愿复读,这又走极端,进入另一个误区。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搞研究,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出来都如人们的预期那般理想。我们更不要为名校的光环而迷住了自己的双眼。选择,理性地选择要学的专业,或者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很关键,但经常被忽略。不然,如果一旦选择的专业不能使自己产生学习的激情,或者不会带来自己所期望的成功,挫折感产生,令人遗憾。君不见,同是一样的大学,四年后,本科毕业,大家前景的差异不是有天渊之别吗?故不可不慎。
刚才看了那篇报道,董伟同学看来主要选择比如材料科学、传统的有机无机化学、生物纳米材料等“热门专业”。我有我的看法,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宽裕,并不期望孩子因为科研而挣多少多少钱的话,能够使其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那科研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站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沿,引领科学的进步的那种成就感肯定会超越一般的物质享受。 但是,如果把科研作为给自己创造财富的手段,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不可否认,确实有人因为做了一些成果,卖个专利就几百万啥的,但这是极少数。大多数可能还在为炮制论文发愁,不要以为智力超群就可以,不是这么回事,特别是对实验的自然学科来说。比如生物啊,化学啊,都是基于实验的,实验是否成功,是否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是说你智力好就一定能办到的。另外一点就是,实验过程的周期常常是固定、缺乏伸缩性的。 比如培育什么细菌要多少时间才能形成一组数据;某种化学反应,必须要加热多久(可能是几天,一周,不像高中实验一支烟的工夫就搞定)。因此一项稍微完整的实验可能会花去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几乎很难缩短。我想对很多智力好效率高的人来说会很不耐烦,简直就有蹉跎岁月、扼杀生命的感觉。 这些基础学科,很多出国深造,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拿个博士学位,这是很好的前景。而拿了博士还不算完,要申请自己的项目,要有自己的实验室,那还得发表更有影响力的论文,不然,还会一直在某些老板手下打工,拿到的钱很是可怜,很郁闷。 反正,这条路是一条艰苦并不明朗的路,所以,有说法是这里埋没了很多人才,故要谨慎行事。
另外的就是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这方面,由于技术更新非常快,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对于智力优越的人来说,这很有优势,报酬也不错。其中一些可能会选择创业,像李彦宏创办百度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一样,年纪轻轻成为亿万富豪。但是,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创业很是不易,大多胎死腹中或早早夭折。当然,进入大的公司,做个技术的高层,前景也很不错。
现在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当然在我们这些经济不发达而权力为王的地方,感觉还不明显。所以,我看到论坛里很多网友都希望“学而优则仕”,将来当个大官什么的,这是很多包括我的父辈爷爷辈的人的向往。人各有志嘛,不能勉强。我不反对从政,但总认为官场太复杂,成就感大多来自于“步步高升”啥的,可能会因此而做许多表面形式和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很憋屈,大概算是弊端之一吧。 而“资本”,在这个社会总是不可或缺的,有了钱也是身份和成功的象征。况且,我觉得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高级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还是短缺的,经济金融也很有技术含量,从而商业领域也集聚了大量精英。所以,按这方面,清华经管学院倒是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也不一定本科就都经济,金融,本科多学好基础学科,硕士再转经管学院也不晚,那就是复合型人才,前景很好。清华历来都对数学非常看重,研究生考试的数学都是数学一,可见一斑,数学好是优势。
总体来说,选择专业,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兴趣,还有家庭的期望,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做定夺。不然,很多本来分数很高的考生,可能因为缺少人生的规划,后来走得并不平坦,甚至沦为平庸,这很可惜。另一方面,或许专业也不一定那么重要,毕竟,即使读完大学,也很年轻,可以有很大的转行机会和空间,关键是自己要做好准备。 这个,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对所有考大学填志愿的人都应该注意的。
上面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