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00|评论: 47

盐亭又出了个另类人才-----09年高考甲骨文作者黄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9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蛉,男,南山高三学生,盐亭人;父母打工....因在今年全国高考中唯一用甲骨文写作文而引起全国注目!该作文只判6分;但用甲骨文写作文在全国首创;现已有上海一知名高校,和湖南大学,西财大争相录取该生!
甲骨文,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象形文字,100多年前发现刻于龟背,系殷朝占卜和卦天文及记载大事用;国粹!
看来,盐亭什么人才都在涌现!顶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绵阳晚报29号已登,可查!
我米毛子还是诚信之人哈!

发表于 2009-6-2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盐亭的哟!

还是顶起哈!

发表于 2009-6-2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不起、不简单、少有的奇才,惊动了全中国!顶起

发表于 2009-6-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听说 正在求证中

发表于 2009-6-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盐亭再一次出名!!

 

哈哈~~

 

骄傲!!

发表于 2009-6-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鸟语?

发表于 2009-6-2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早就在晚报上看见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发到论坛了!以为大家都知道哈!

[em52]

发表于 2009-6-2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报记者揭开甲骨文高考考生神秘面纱
绵阳晚报.蜀龙网 日期:09-06-29 06:21:42 来源: 点击数:441
 

绵阳晚报-蜀龙网讯(记者 陈荣)今年高考,四川一名考生用甲骨文写了篇作文。在媒体的追逐中,这名考生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绵阳某中学高三学生。昨(28)日,记者通过努力终于完全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甲骨文考生的同学中间,聆听了他们对这位同学的印象。

昨日,记者获悉,甲骨文考生所在的某中学就是我市的南山中学;新闻中提到他叫小黄,真名是黄蛉;语文老师普老师,其实是蒲老师。记者先与教黄蛉政治课的班主任牛老师通了电话,然后赶到了南山中学43班。据一位同学介绍,黄蛉正在湖南大学面试,全班所有上线同学正准备在牛老师指导下填报志愿。

小王和黄蛉同桌了一个多月。她说,黄蛉古道侠肠,乐于助人。看见记者来采访,几位同学七嘴八舌地说,黄蛉的名字与众不同,其中的蛉就是害虫,但他津津乐道。“黄蛉是盐亭人,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喜欢佛学也喜欢诗歌,性格特立独行,有时在教室里也在练习打禅,个性特鲜明。”

小陈曾是黄蛉的同桌。她说,高考前从没听黄蛉提起过会用甲骨文来写作文,事后见媒体报道绵阳考生写出了甲骨文作文,而黄蛉也神秘“潜水”,才知道是他做了这件轰动的事。“我们现在最想见到黄蛉本人,想问问他当时怎么会想出这个一鸣惊人的想法?”黄蛉的同学们表示,他们在高考前也一直在思索怎样在作文中别出心裁,写出好文章引起阅卷老师关注,最终获得高分。

至于有些人质疑这件事自始至终有语文老师做高参,再由某些媒体特意来炒作的说法,黄蛉的同学坦言没有这回事。“黄蛉用甲骨文写作文,不过是想使得文章有特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黄蛉相信阅卷老师能认可,才做出了这个很冒险的选择。我们相信,黄蛉在做这个选择时,可能还想到了向社会呼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思,而不是个别媒体分析的黄蛉想用甲骨文来考阅卷老师。”同学们认为,黄蛉在古文字和古文学方面有一定天赋,希望录取院校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谈到某些媒体的刻意炒作,黄蛉的同学们认为这既是好事,可能也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好处在于,黄蛉的古文字特长为全国知晓,对于他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很好的帮助。不利的就是,这种炒作会把黄蛉至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利于他今后潜心修学。

“阅卷老师说他偏题,黄蛉是不承认的。平时他的成绩就是考二本的,这次的成绩不好是因为作文分数太低的缘故,可能只有读三本或高职了。”至于黄蛉的分数究竟是多少,同学们未透露。

随后,记者试图采访黄蛉的班主任牛老师,但他以目前很忙为由未接受采

发表于 2009-6-29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才!

laoda

发表于 2009-6-29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件事总会有很多人说的,说好说坏的都有。反正支持盐亭人,支持黄蛉。

发表于 2009-6-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强人!支持
发表于 2009-6-2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有的人才!!

发表于 2009-6-2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四川教育讯 四川高考考生黄蛉用甲骨文写作文一事一经爆出就被炒得沸沸扬扬。考生黄蛉也一夜间站到风口浪尖,意外地成为各家媒体用放大镜观察的对象。然而对于此事,他的高中老师们一直没有现身。

  26日,绵阳南山中学的蒲体超老师终于打破沉默,接受了新浪四川的独家专访,并连夜用博文回应此事,博文表达对自己学生的支持和爱护。以下是博文全文:

  宽容万岁!

  ----我也有话说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   蒲体超

  一、   这篇文章偏题了吗?

  要指责黃蛉是很容易的,因为指责他人远比指责自己要来得轻松。

  我就曾指责过黄蛉。不,何止是指责,更是一严厉的训斥和责骂----当我得知黄蛉的高考作文是用甲骨文写成的时候,我气血喷张,虽不至于以头抢地,但用“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八字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是不为过的。作为黄蛉的语文老师,我深知这位高四学生做了一件这样的麻烦事!以我对他平时的了解而言,我知道这个孩子是一个谦和而低调的学生,他怎么会在高考作文的刀锋上狂舞?

  然而事件已经发生,我也曾一度好迷茫。网上说这篇文章偏题了因而得分很低。得分偏低是我事先就想到的,但我没有想到他会把文章写偏题,更没有想到他的作文分数偏低会低到只有6分!抛开师生关系不谈,抛开师生感情不谈,我力争让我和黄蛉都能客观、公正、理性地来面对这个事件。但结论是:我们的确不能接受偏题一说。

  今年四川高考作文依然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熟悉”。我作为一名国重高中的高级语文教师,教了十三年语文,个人觉得这是一道平庸无奇作文题。考生如不是故意捣蛋,要想写偏题怕也不容易。加之我们平常训练无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无一漏网。我们平时对学生作文的判定都十分慎重,因为一篇作文一旦写偏题了,得分之低是令人十分恐怖的!那么这篇作文究竟偏题没有?我们的意见是:没有!

  当然,幽默的是黄蛉对“熟悉”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法恰好不熟悉。他于是就作了一个变通,用“深入了解”四个字代替了,文章写成了一篇议论文。我后来询问了一名作文阅卷场的负责老师,他说在讨论作文评分标准时,就已经确定“深入了解”“了解深入”等方面的立意属于“熟悉”这一命题的立意范围,怎么就偏题了呢?绵阳教科所的专家也认为,这篇文章上48分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让黄蛉凭记忆再现了这篇考场作文,也就是说让黄蛉用甲骨文把自己考场作文再写了一遍。然后我把这篇甲骨文卷发给了《成都商报》,成都部分电视台也作了报道。这篇甲骨古作文公开以后,舆论基本上呈一边倒的趋势。先前指责黄蛉的人也终于知道了这个学生不是乱写的。

  所以要想指责他,须先了解他。问题是了解他后,指责又何谈起?我作为这位所谓“古文字达人”的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评判这篇作文作文究竟偏题没有,还在后面附上了这篇作文规范的现代汉语版。尊重他的原样,基本上逐字对应的,仅就个别字词的顺序作了调整。因为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只有1000多个字,而且现代汉语里很多字都没办法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写法。黄蛉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组合好千来字的甲骨文、并表达出现代观点,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的思维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大意是清楚明确的。他说的是要深入了解成与败,要熟悉成败,要以此为常。这怎么就偏题了呢?

  当初究竟是哪些人判的偏题?他们究竟看懂没有?究竟认真想过没有?我真想有一个机会相会,能和那几个专家就文章本身而不是文字本身探讨探讨。这篇作文只打了6分,你们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我也负责过多次中考作文评卷工作,也曾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的管理工作,2002年和2007年两次被评为高考优秀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阅卷的标准还是比较清楚的。但这一次作文只给了6分,我是真的搞不懂了。

  问题还是出在甲骨文身上!谁让你用甲骨文写的?谁让你叫我看不懂呢?谁让你给我找事呢?

  黄蛉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这一行为是不对的。我前面已经说过,我一开始就训斥过他了。但话又说回来,高考试卷也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用哪一种字体来答题啊。而且,高考关系考生的前途与命运,里面有太多考生的辛劳与汗水,有太多父母的血泪与白发,怎么可以随意判定一篇没有偏题的作文就偏题了呢!有人或许会说,我们打6分也是经过严格而公正讨论的。但中国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上程序上的貌似公正,一旦这种貌似公正的程序运作起来,任你什么天才都被毙掉了,而且还会让你百口莫辩,你连去找谁都不知道!我相信网络的力量,现在大家都可以看一看了,翻译后的文字附在了后面。请告诉我:这篇文章真的偏题了吗?哪里偏了?

  二、善待甲骨文,善待黄蛉

  黄蛉为什么要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这是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高考作文用甲骨文来写其实是他事先并没有想到的。前面的基础题做完以后,大概用了五分钟时间,黄蛉作出了这个决定。原因大致如下:

  他本身对甲骨文非常敏感和热爱,他想在高考作文试卷上展示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我对这一点也对其提出了批评。因为他如果就按平时那样去写的话,他的作文得个50来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等上了大学以后再去展示不行吗?但他的回答是:高考阅卷场工作任务那么繁重,30秒钟、20秒钟甚至10秒钟判生死的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老师大概就是看一看开头、结尾,看一看书写卷面,一笔就下去了。他不想自己的作文就这样被阅卷老师轻判、误判,他就是要逼阅卷老师认真地看看自己的文章。----他哪里知道自己制造了多大的麻烦!有些人心里接受不了了,不舒坦了,不耐烦了,甚至对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充满了愤怒,这不,6分就这么来了。

  我想说的是,善待甲骨文,善待黄蛉啊!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汉字是多么美妙的一门艺术!在作“文字”专题复习时,我曾讲了几节课,大意是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汉字值得我们凝视、深思;作为一个中国人,爱我中华文字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尤其是在英语称霸天下的今天,汉语应当有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应当知道每一个汉字出生时的模样,就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看到自己出生时的模样一样。人都是历史的人,你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和你早年的经历有关系。文字也一样,这个字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也是和它的成长经历有关的。我在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举了大量的例子。在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一章时也作了大量的演示。我当时就觉得黄蛉听得特别认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痴如醉”。这以后,他与我便走得更近了,课间时间都会来问我一些古文字方面的问题。我也乐意发现这么一个同道,我们很快便成了忘年交。我深信这个学生在古文字的研究方面会走得很远。他让我看到了希望。

  甲骨文已经死去,会认、会写甲骨文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郭沫若等人在很多年前就回答过了。恐龙早已灭绝,但我们还是要不辞辛劳地掘起地层中的恐龙骨骼化石。研究甲骨文的意义大致如此吧。作为文明的载体之一,甲骨文应该有它的生机。即使就是出于一种美感吧,甲骨文真是让人恍然若梦。

  因为年代遥远,或许我们已经认不出我们的祖先,但我们的身体里面,流淌的依然是祖先的血脉,绵延亿万年而不绝。不能因为遥远的陌生就不相认了,就不习惯了,甚至采取一种断然拒绝的态度。

  善待我们的过去,便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在这个族群里面,必定会有几颗种子。我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够生根,发芽,长成美丽的树;在这个族群里面,必定也会有几点火星,我们希望这些星火能够形成燎原之势而不是轻易地将其掐灭,虽然我们要这样做是很容易的。

  在我的每一届学生里面,我都能发现这么几个种子。他们在电影、戏剧、诗词、文字等方面的兴趣真的让我深感欣慰。但现行的高考制度真的让他们上不了好大学甚至是上不了大学。电影《高考1977》看得我泪流满面,龚自珍一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让我泪流满面……

  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善待这一切!

  高考阅卷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他们也曾经历过高考,但他们后来还能真的还能回忆得起来自己的高考之痛吗?在整个高考阅卷场上中学老师占的份量太少,中学老师基本上没有话语权,评分的标准、程序等方面的敏感问题从来都是大学老师说了算。就以我改高考试卷的经历而言,我就认为有些大学老师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到中学去走一走,他连中学语文教学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可以说是完全茫然无知的,但这些人却坐在高考语文的阅卷场上!

  高考试卷也早已成为一种国家秘密,谁也无法查看改卷的实际情况。万无一失的查分程序让人除了接受事实以外完全无所作为。能否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自己被批改过的高考试卷?这篇凭回忆再现来的的作文我们都认为不应该只得6分,那篇我们永远或许也无法看到的原卷又该得多少分?

  时间会治愈一切创伤,我只是希望这段时间不要太长,因为人的生命实在太短了。黄蛉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我也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么大一个国家,我就不信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于 2009-6-29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不可以发他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原版来观赏下。

发表于 2009-6-2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 牛A和牛C之间。。。。。。。。。。。[em59]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绵阳晚报-蜀龙网讯(记者 陈荣)今年高考,四川一名考生用甲骨文写了篇作文。在媒体的追逐中,这名考生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绵阳某中学高三学生。昨(28)日,记者通过努力终于完全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甲骨文考生的同学中间,聆听了他们对这位同学的印象。

昨 日,记者获悉,甲骨文考生所在的某中学就是我市的南山中学;新闻中提到他叫小黄,真名是黄蛉;语文老师普老师,其实是蒲老师。记者先与教黄蛉政治课的班主 任牛老师通了电话,然后赶到了南山中学43班。据一位同学介绍,黄蛉正在湖南大学面试,全班所有上线同学正准备在牛老师指导下填报志愿。

小王和黄蛉同桌了一个多月。她说,黄蛉古道侠肠,乐于助人。看见记者来采访,几位同学七嘴八舌地说,黄蛉的名字与众不同,其中的蛉就是害虫,但他津津乐道。“黄蛉是盐亭人,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喜欢佛学也喜欢诗歌,性格特立独行,有时在教室里也在练习打禅,个性特鲜明。”

小 陈曾是黄蛉的同桌。她说,高考前从没听黄蛉提起过会用甲骨文来写作文,事后见媒体报道绵阳考生写出了甲骨文作文,而黄蛉也神秘“潜水”,才知道是他做了这 件轰动的事。“我们现在最想见到黄蛉本人,想问问他当时怎么会想出这个一鸣惊人的想法?”黄蛉的同学们表示,他们在高考前也一直在思索怎样在作文中别出心 裁,写出好文章引起阅卷老师关注,最终获得高分。

至于有些人质疑这件事自始至终有语文老师做高参,再由某些媒体特意 来炒作的说法,黄蛉的同学坦言没有这回事。“黄蛉用甲骨文写作文,不过是想使得文章有特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黄蛉相信阅 卷老师能认可,才做出了这个很冒险的选择。我们相信,黄蛉在做这个选择时,可能还想到了向社会呼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思,而不是个别媒体分析的黄蛉想用 甲骨文来考阅卷老师。”同学们认为,黄蛉在古文字和古文学方面有一定天赋,希望录取院校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谈到某些媒体的刻意炒作,黄蛉的同学们认为这既是好事,可能也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好处在于,黄蛉的古文字特长为全国知晓,对于他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很好的帮助。不利的就是,这种炒作会把黄蛉至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利于他今后潜心修学。

“阅卷老师说他偏题,黄蛉是不承认的。平时他的成绩就是考二本的,这次的成绩不好是因为作文分数太低的缘故,可能只有读三本或高职了。”至于黄蛉的分数究竟是多少,同学们未透露。

随后,记者试图采访黄蛉的班主任牛老师,但他以目前很忙为由未接受采

 

发表于 2009-6-2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此人相当伸抖在2009-6-29 15:52:00的发言:
传说中的鸟语?

你鸟两句大家看看

发表于 2009-6-29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

    
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在此时,如果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尘土。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看惯成功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会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欲,熟悉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竞争惨烈,能真正取得成功并长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处的位置,对社会潮流有熟悉的认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处于潮流之端的。

     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熟悉成与败,能使个人成功,更能使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世
。(普老师按小黄摹写版本释读而成,文中错误未作修改)

发表于 2009-6-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怪才啊,顶起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