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53|评论: 4

[信息动态] 【荐文】阎肃曾和四川结下不解之缘:把四川话称为乡音(成都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阎肃曾和四川结下不解之缘:把四川话称为乡音

                                                                        2016年02月13日 07:54:57来源:成都日报
                                 
            
                     t01943630d482c03123.jpg       t01aaf7f9b0eeaa3429.jpg


                     t01f216a7b26524ae04.jpg       t011ed74039ab0f5540.jpg

                       
 “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这是阎肃为歌剧《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写的歌词,寄托着江姐以及词作者本人对国家、对人民的爱恋之情。昨日凌晨3时07分,这位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的艺术大师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据悉,阎肃的告别仪式将于18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东厅举行。阎肃从艺65年,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等著名歌剧,写作了《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长城长》等千余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阎肃曾在巴山蜀水生活工作数年,73岁时,他为川味歌曲《变脸》作词,使这首歌红遍中国,传唱海内外。

  平静地离开
  就像睡着了一样

  “我父亲阎肃,于今晨,2016年2月12日凌晨3时,平静地离开了尘世。很平静,没有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昨日上午7时许,阎肃的儿子阎宇通过微博向大家发布阎老去世的消息。阎宇表示:“老爸可能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这么离开了。”
  去年9月14日,阎肃忙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创演任务后,感觉有些腿麻,就去空军总医院检查,没想到当晚就被留在了医院。阎宇透露,在父亲清醒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好多事:猴年春晚的主题是怎么定的?文工团新排的大戏《守望长空》进展怎么样了……阎肃昏迷后,阎宇录了父亲平时最爱听的歌,时不时给他放上一段,如他创作的《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希望这些熟悉的旋律能唤醒父亲。阎肃的夫人李文辉说,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真到了这一天,还是不能接受,“大家觉得老爷子真仁义,让大家过了个年。”

  最后的作品
  是猴年央视春晚

  阎肃参与策划了多届央视春晚、青歌赛等大型文艺活动,被大家公认为“智多星”。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回忆说,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除夕夜,阎肃都是在央视演播大厅度过的,经常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去年七八月份,央视请阎肃担任猴年春晚创意组主要成员,“就在他住院昏迷的前几天,他还在跟我谈今年春晚的主题搞什么,怎样出新出彩。”但没过几天阎老就陷入了重度昏迷,猴年春晚成了最后的作品。猴年春晚总导演吕逸涛也感慨:“春晚的成功,从来都离不开阎老的金点子。”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没有在时代的大潮中落伍。被那么多人称为老师,阎肃有这样一句话颇受大家赞同:多学习,能创作这么多作品并不是有多大能耐,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书看得多,路走得多。

  看川剧说川话
  把四川话称为乡音

  阎肃生前保持着在巴蜀时的许多生活习惯,他的许多作品述说着对巴蜀大地的热爱和眷念。阎宇说,“他把四川话称为乡音,他还特别喜欢川剧,家里那套《川剧总集》影响了他的一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昨日告诉记者,“当年为创作歌剧《江姐》,阎老和创作团队特意来采风,歌剧中,四川民歌、川剧、四川清音等元素非常浓郁,《绣红旗》《红梅赞》等唱段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深受观众喜爱。”
  阎肃从川剧《白蛇传》“韦陀踢慧眼”中借得灵感,创作了《雾里看花》中那脍炙人口的一句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2003年,他又和川籍歌唱家陈小涛一起,创作了红遍中国的歌曲《变脸》。现任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陈小涛向记者回忆说,在阎老写完《变脸》歌词初稿时,他建议歌词最后一段突出一个“变”字,升华一下,阎老马上接受了建议。“第二天我一看,歌词改成了‘变出个赤橙黄绿青蓝紫,变出个英雄豪杰齐争先,变出个巴蜀儿女同心干,变出个中华民族气象万千’,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为阎老的虚心,为阎老的智慧。”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籍文艺界缅怀阎肃 阎老对巴蜀文化情有独钟

2016-02-13 07:48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http://upload.chengdu.cn/2016/0213/1455320881220.jpg 1455320881220.jpg

阎肃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思忆

2月12日,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阎肃去世的消息传出,文艺界众多人士纷纷表示惋惜和哀悼。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海政文工团词作家王持久、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小涛等多年前与阎老有交集的川籍文艺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对阎老生前的艺术贡献、人格魅力赞赏有加,纷纷表示,阎肃的去世,“绝对是我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晚年仍工作在文艺第一线

猴年春晚成其“遗作”


阎肃在其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创作了歌剧《江姐》、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近年来,80多岁高龄的阎肃仍然坚持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参与策划了《胜利与和平》《强军战歌》等多场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演出任务,创作了《全心全意》《风花雪月》等歌曲。不仅如此,阎肃还担任了今年猴年春晚的艺术顾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春晚竟成为了阎老生前的最后一件作品。2015年12月,阎肃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对巴蜀文化情有独钟

作词《变脸》成四川新民歌文化名片


“阎老和四川有着非常特殊的缘分”,林戈尔告诉记者,阎老生前曾多次造访四川,对四川民歌、川剧等巴蜀特色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江姐》的故事发生在四川,当年阎老和他的创作团队在四川各地采集了不少四川民歌,作为创作元素融入了这部歌剧。”正是因为和四川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阎肃才和在空政文工团任职的川籍歌唱家陈小涛一起创作了几乎每个四川人都听过的歌曲《变脸》。

陈小涛在一次采访中曾向记者回忆,当年从四川走出的他非常想把巴蜀文化用歌唱的形式推向全国,一次回乡的过程中突然萌生了把川剧绝活——变脸写成一首歌曲的创意。回到北京后,陈小涛把想法告诉了阎老,没想到阎老不但非常支持,还答应为歌曲作词。经过一天一夜的构思,阎老便写成了这首堪称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变脸》。“变脸虽是川剧绝活,可多年来都难登大雅之堂。《变脸》这首歌不仅将时尚和传统充分融合,还大气磅礴,现在几乎所有的变脸演员演出都会配上这首歌曲,变脸不但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还走向了世界。这个过程中,阎老功不可没。”陈小涛向记者透露,曾经有人向他建议,既然那么多变脸演员演出都要把《变脸》作为配乐,为何不去相关部门进行版权注册?对此,阎肃和陈小涛都表示,创作《变脸》的初衷是要把川剧文化推向五湖四海,而绝非以此牟利。

林戈尔回忆,10年前阎肃担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嘉宾来四川考察,对川剧《易胆大》的评价非常高,也给予四川的川剧院团很多鼓励。“8年前我去北京开会,阎老不但记得我,还热情地拉着我问《易胆大》的演出情况,非常关心。”

原标题:川籍文艺界人士缅怀阎肃 阎老对巴蜀文化情有独钟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一代艺术巨匠阎肃去世 川籍文艺界人士集体缅怀


                        (2016-02-12 17:31:47)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怡)“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12个大字敬挽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2月12日,记者从空军官方微博上获悉,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于12日3时0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阎肃去世的消息传出,文艺界众多人士纷纷表示惋惜,并表示哀悼。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海政文工团词作家王持久、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小涛等多年前与阎老有交集的川籍文艺界人士,在记者采访时都对阎老生前对国家的艺术贡献、人格魅力赞赏有加,纷纷表示,阎肃的去世,“绝对是我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晚年仍工作在文艺第一线猴年春晚成其“遗作”

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曾就读于重庆大学,生前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等职务。

在其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创作了歌剧《江姐》、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近年来,80多岁高龄的阎肃仍然坚持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夏侯参与策划了《胜利与和平》《强军战歌》等多场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演出任务,创作了《全心全意》《风花雪月》等歌曲。不仅如此,阎肃还担任了今年猴年春晚的艺术顾问一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春晚竟成为了阎老生前的最后一件作品。2015年12月,阎肃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12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上正在北京参与筹备阎老追悼会的陈小涛。他声音低沉地说,“昨天深夜我刚从四川老家回到北京,没想到凌晨阎老就走了,我和团里所有的同事都非常悲伤。”据悉,去年年底,为了纪念阎老从艺65周年,“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作品音乐会、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都先后在北京举行,中宣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及空军有关领导、文艺界代表都对阎肃60度年艺术生涯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时代价值做出了高度评价。

对巴蜀文化情有独钟作词《变脸》成为四川新民歌文化名片

“阎老和四川有着非常特殊的缘分”,林戈尔告诉记者,阎老生前曾多次造访四川,对四川民歌、川剧等巴蜀特色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江姐》的故事发生在四川,当年阎老和他的创作团队在四川各地采集了不少四川民歌,作为创作元素融入了这部歌剧。”正是因为和四川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阎肃才和在空政文工团任职的川籍歌唱家陈小涛一起创作了几乎每个四川人都听过的歌曲《变脸》。

陈小涛在一次采访中曾向记者回忆,当年从四川走出的他非常想把巴蜀文化用歌唱的形式推向全国,一次回乡的过程中突然萌生了把川剧绝活——变脸写成一首歌曲的创意。回到北京后,陈小涛把想法告诉了阎老,没想到阎老不但非常支持,还答应为歌曲作词。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构思,阎老便写成了这首堪称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变脸》。“变脸虽是川剧绝活,可多年来都难登大雅之堂。《变脸》这首歌不仅将时尚和传统充分融合,还大气磅礴,现在几乎所有的变脸演员演出都会配上这首歌曲,变脸不但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还走向了世界。这个过程中,阎老功不可没”,陈小涛向记者透露,曾经有人向他建议,既然那么多变脸演员演出都要把《变脸》作为配乐,为何不去相关部门进行版权注册?对此,阎肃和陈小涛都表示,创作《变脸》的初衷是要把川剧文化推向五湖四海,而绝非以此牟利。“阎老坚持为人民创作、不为名利诱惑所动的精神令人敬佩,是我们后辈的榜样。”作为歌剧《江姐》第三、四、五代的主要演员,在去年的首届四川艺术节中,陈小涛还带领《江姐》剧组作为祝贺演出剧目在攀枝花、绵阳、内江、广安、成都等城市巡演,《看长江》、《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勾起了不少四川观众的集体回忆。

在艺术创作上很严谨、对后辈很和蔼可亲,是所有和阎肃有过交集的人对其一致的评价。王持久回忆,上世纪90年代曾与阎老一起在天津海河流域基层体验生活,“阎老非常亲切,没有一点架子,空闲时间还很会讲故事,和我们年轻人打成一片。”林戈尔也回忆道,10年前阎肃担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嘉宾来四川考察,对川剧《易胆大》的评价非常高,也给予四川的川剧院团很多鼓励。“8年前我去北京开会,阎老不但记得我,还热情的拉着我问《易胆大》的演出情况,非常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阎肃足迹遍迹四川 “四川乡坝头的事晓得不少”

                          (2016-02-12 17:23:24)  来源:四川在线



著名艺术家阎肃因病在京逝世 走完86载人生路

阎肃因病逝世 为四川创作《变脸》红遍中国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作为闻名全国的著名词作家,阎肃的一生曾和四川结下不解之缘。当年抗战背景下,他随家人逃难到了重庆。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曾到郫县搞了两年土改工作。歌剧《江姐》的出炉,也得益于在四川革命老区的真实体验。2011年,《江姐》来蓉演出时,阎肃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以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记者调侃:四川乡坝头的事我晓得不少!

1939年,阎肃随父母逃难到重庆。他先是考上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后来又考上重庆大学,在重庆完成了学业,前后在重庆生活了十几年。 不过,阎肃真正深入四川,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是被派到郫县搞了两年土改工作,对四川乡坝头的事晓得了不少。后来从事文艺创作 ,18天写出歌剧《江姐》,也得益于在四川的生活。原来,那几年的阎肃,曾经走遍了通江、南江、巴中等革命老区,他不仅可以用地道的四 川话和当地人摆龙门阵,还收集了很多四川民歌、山歌,对川剧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接到创作《江姐》的任务时,他把自己关在屋里,18天到就拿出初稿。

相比创作歌剧的轻松,阎肃在写京剧版的《江姐》时,还曾经重新回到四川,到重庆歌乐山上的渣滓洞体验生活。他和创作组一行在那里 住了7天,脚镣手铐都戴上,也不准抽烟不准说话。阎肃当时以轻松的语气告诉记者,“罗广斌和我熟,故意整我,手铐反铐,吃菜糊糊都不方 便。”而事实上,他在体验坐老虎凳时,当脚下加到第二块砖,双腿的筋险些崩断。

正是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位可爱的词作家,一生中才能创作大量经典。





发表于 2016-2-1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阎肃一生鞠躬尽瘁,为了祖国人民的音乐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深深的怀念他!阎肃老先生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