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引发网友热议。近日,江西网络部门调查回应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虚假内容。对此,网友直呼“被欺骗了感情”。(新华网 公益新闻)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居世界首位,而谣言从来都不是新鲜事,据《2015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有60.4%的人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而真正举报过谣言的人仅占7.4%。各类社交平台已成为谣言的主要发布和传播的“重灾区”。 为何虚假的谣言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真实报道?因为虚假消息一般都有很强的视觉感和思想上的冲击力,而信息时代中网民们往往更加关注“猛料”。例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个事情,首先它的内容涉及到目前城乡差异的问题,其次还有在恋爱中对于爱情和金钱的思考,因此就很容易吸引眼球。 其实越是看似新奇的消息,越应该提高警惕。这类事件的传播从我国现行法律角度来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属于社会舆论和道德方面应受谴责的行为;倘若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导致不良影响的,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很多网络谣言在法律的漏洞中肆意妄为。这些事例提醒着广大受众,当面对信息源模糊的“猛料”时,应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转发。尤其应注意,不要掉入“造谣推手”设置好的地域攻击、人身谩骂的陷阱中。其次,在阻遏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各类新闻媒体应发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的作用,通过深入调查揭示真相。同时,由于公众不易辨别突发事件和各类“猛料”的真伪,辟谣就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最后,网络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但并不是法外之地,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遵守最基本的法律与道德底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