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75|评论: 3

[转载主题] 干部下基层,不妨带上些家里不用,不穿的物品给贫困家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身影植根在群众中(人民论坛·两会汇聚发展新动能)
张志锋
2016年03月12日04: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www.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url=]分享[/url]推荐       字号
  又到植树节,想起尕布龙。每年阳春,青海许多干部群众坚持到西宁南北两山种树,以此纪念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西北干旱风多,“种一棵树比养个儿子都难”。环绕青海西宁的南山和北山,环境尤为恶劣。“要不是尕省长,不可能栽活这么多树。”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子上退居二线后,自告奋勇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他经常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和群众一起挖坑、浇水,累了就蹲在土坎下歇息,饿了就啃干馍馍。后来群众得知身边的老汉是老省长,都忍不住流下眼泪。十多年间,4万多亩树林,把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郁郁葱葱的现实。
  睹树思人,风范犹存。把情怀植根大地上,把口碑立在人心中,正是尕布龙带给我们的启示。干部深入基层,就要有深入基层的样子,带着真心来,冲着问题去,为着群众干。到农牧区,就要脱下皮鞋、换上布鞋,和老百姓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进了农户门,就是农家人,要学会干村里活、当村里人。人们由衷怀念尕布龙,无不为他竖大拇指:没有架子,喜欢和老百姓泡在一起。尕布龙留下的是泽被后人的绿荫,更是心怀民生、扎根基层、躬身劳动的精神范儿。
  想起了一个青年干部,曾作为选调生被下派当驻村干部。他刚“上任”时看到老乡烧火用的牛粪就皱眉头,也不愿在老乡家搭伙,看着黑黢黢的灶台实在咽不下去。后来,只要他一进村,就会有老乡打趣:大学生来视察了!亲疏远近,尽在无形。于是,他彻底放下身段,学说当地土话,工作之余就和老乡一起跳锅庄舞,天晚了就和衣躺在满是烟熏味的土炕上。渐渐地大伙儿不再叫他大学生,见面都主动招呼,办什么事也都痛快了。
  干部下基层,群众最在意干部的表现和态度。群众是明眼人,干部下来时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群众都在心里默默打分。有的干部对基层群众缺乏感情,有意无意地瞎摆谱,表面上深入基层,实际上心里充满隔阂感。群众嘴上不说,心里像明镜一样。相反,如果把群众的事都搁在心上、解决在实干中,老百姓自会拿干部当亲人。天下至难得者,人心也。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心思理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成为同甘共苦的一家人。
  遗憾的是,如今仍有少数干部热衷于“走上层”、不愿意下基层,下到基层像赶场子,下车握手,寒暄一下就走。不屑于和群众掏心窝,也懒得和群众一块儿苦、一块儿干、一块儿累,怎么可能让群众信服和心服?还有些干部不热衷民生事项,热衷于揣摩人事八卦,你有什么背景,他有什么来头,谁是谁的人,被周围的人称为“官察家”。这样的“官察家”多了,群众的甜苦喜忧谁来负责?靠树树会倒,靠山山会崩,惟有群众最可靠。革命年代是这样,现在和将来同样是这样。为人不忘本,为政不忘民,这就是世道人心中的政治。
  尕布龙从放羊娃一直干到省领导,妻子却自始至终生活在乡下。翻看他的工作照,身影大多时候也都淹没于群众中。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履历,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情怀。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2日 04 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3-1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专门来给你点赞的!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哪怕是一点小事,别人都会因此而感激!不走过场,做的好!

发表于 2016-3-1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这个做法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