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志愿者团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扛起铁锹、拎起水桶,加入到了植树队伍中。当天上午,大家就在新县城栽植1500余株树木。(杨檎 摄)
植树造林,坚持绿色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一直是绵阳人多年的不懈追求。特别是近年来,绵阳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家森林城市”这张绿色名片,加快实施林业“八大工程”,着力探索绵阳绿色发展的“生态路径”,森林绵阳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春风的拂晓下,一棵棵树木已伸叶吐绿,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近期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连续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全力打造绿色绵阳、森林绵阳。
1统筹城乡绿化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阳春三月,登上富乐山举目远眺,一张绿色的画卷赫然呈现:富乐山公园、西山公园、南山公园宛如城中森林,莽莽林海苍翠欲滴,与各式现代建筑相映成趣。
穿梭于绵阳的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软化”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硬朗”线条,给忙碌的人群送去丝丝清新。去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使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在城市,扎实推进创森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2平方米,江、河、湖、库等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3.4%,公路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7.3%以上。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农村,全面完成营造林面积30万亩,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61.75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56万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79万亩,新增森林面积7.95万亩,新增森林蓄积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0.2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加强城区“三江六岸”等主要江、河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使“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助推美丽绵阳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坚持兴林富民拓展致富增收渠道
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中,我市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农民栽种“摇钱树”,使“荒山穷山”变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青山宝山”。
去年,市林业局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对盐亭县玉龙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等4处核桃基地进行了技术培训、指导,提升良种核桃的抗病率、挂果率。去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650元,小小核桃摇身一变为村民的“致富果”。
如何在有效推进植树造林这项工作中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摘掉“穷帽子”?我市通过低效林改造,利用乡村闲置撂荒地、林地流转等方式,大量吸纳民间资本,培育林业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特色和规模,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引导和鼓励涉林企业建设木竹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坚持生态优先、综合利用、适度开发原则,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合理发展林下养殖,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科技试验示范、科技推广活动,使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林业建设水平。
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推动下,我市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5万亩,林下经济种植基地10万亩,森林旅游景点及生态农家乐达到200处;培育规范涉林专合组织60个,带动农户0.5万户。
3深化林业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如何增强林业发展动力,更好地助推绵阳经济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积极推进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创新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好林业资源,更有力地促进林农增收,为建设四川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对于绵阳而言,今年林业改革的首选,就是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将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区纳入改革范围,有序推进全市国有林场改革。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不断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依法规范林权流转秩序,保护林农的合法利益。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抓经济林(果)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梓潼县以“两证一社”为主的新型林权抵押贷款改革。加强林权管理和纠纷调处,推进市县林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
推进涉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修复机制。加强林业科技扶贫工作。计划新培育林业科技创新成果2项,储备重要科技成果2项,加强林业标准制(修)订,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40%。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探索完善股份制林业专合社、家庭林场建设模式,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加大林业扶贫投入,落实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3亿元以上,重点投入到北川、平武等省级重点贫困地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4.4亿元以上。(魏星奎 裴玉松 绵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