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的认识,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三百年前的一场两个诗坛大伽的诗歌之争就很说明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康熙二十一年,洪升、王士祯两个诗坛大伽在王士祯家碰面了,谈起了做诗的原则。洪升说:诗的内容描写要完整,就像画龙一样,首尾鳞爪无一不备,才是龙。而王士祯恰恰相反,他说;龙出没于云间,难见全体,仅露一鳞一爪而已。诗也和龙一样,兴会所至,一点印象、一个片断,拈出即可,不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洪升强调诗歌的完整性,王士祯强调描写的精粹性,各有一定道理而又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王士祯的外甥女婿赵执信出来打园场了,他说:虽然神龙只露一鳞一爪,但它本身却是个首尾完好的整体,要从这一鳞一爪看到它的全貌。写诗固然不能事事不漏,须毫毕现地描写对象,但在描写事物的某些片断、侧面的时候,诗人胸中一定要有一个整体,一定要从中透现出事物的完整面貌。这才结束了这一场诗歌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