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余焕文
余焕文,字伟斋,(1824年~1892年),享年68岁。四川省巴州城南岳家场(今四川省平昌县岳家镇)人,祖籍湖北武昌府大冶县余胜庄,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余堃之父。虽是一介书生,却治军有方,驰名川陕。著有《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两汉读史论断》二卷,《鞭心录》四卷,《大中讲义》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其人生的轨迹可以幼年爱好读书、青年兴办团练、中年赴陕治军,万年回归乡里,教书育人。 一、幼年读书,涉猎广泛 少年时聪慧好学,稍长之后,爱好广泛,古书上讲:“长好古文辞,而讨论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尤勤”(除古文辞章之外,兼研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籍,凡山川要塞,民生缓急,学校兴废,尽都考察其原因)。他参加考试,每考必中。道光18年(1838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后因父病,在家孝养父亲。父亲病故后,人们劝他参加会试,余焕文婉言说道:“既官礼部,思迎养之难也。”意思是说,既参加礼部举行的选官考试,就应知道礼数,一旦当了官,很难做到忠孝两全,所以坚持不参加考试。在家闭门谢客,只是教育子女读书和侍奉母亲,以尽孝道。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把母亲送老归山后,方才进京应试,一举...
标签: #余焕文 #进士 #平昌人物
阅读全文+292 次访问 / 0 条评论 / 博文日期: 2015-11-22 分类: 巴中人物
民间武术家易华山
易华山1851年生于“野巴州”明扬场(今巴州区明扬乡,现在已经是明扬社区了)石梁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给人帮长工的姑父袁显成收养。又名易显扬,绰号“吼天狮子”。猫儿铺(恩阳区今柳林乡境)贡生卢佩亭见易华山相貌堂堂,性格豪爽,有意栽培,教易习武。经过几年的刻苦操练,遂成名一方,卢佩亭见其后生可畏,又出钱为他捐了一个武监生。由于武艺超群,兼之为人慷慨,扶危济困,好打抱不平,友人拥聚,深孚众望,拥为“仁”字大爷,开了“松柏堂口”。从此,易华山名声大噪,不仅巴州闻名,而且仪陇、阆中乃至陕西也小有名气。 那时,“义和拳”在民间广泛传播,易华山参加了“义和拳”活动。后来,易华山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松柏堂”,投身到“义和团”运动,被提为一个小头目。“义和团”起义失败后,易华山回到家乡。 1900年英国传教士在巴州城乡占土地、兴土木、修教堂、欺凌百姓,连地处巴州边境的柳林场(今柳林镇)的七颗石也被传教士圈地占领。土豪劣绅杨洪恩、杨洪堂也以奉教为名鱼肉乡里,州府和乡团更不敢问及。加之这年遭受天灾,农业歉收。于是他趁1902年春荒之时在柳林场天宝寨举旗“造反”,口号是“打富济贫,顺清灭洋”。旗帜一树,不几天就达到百...
标签: #易华山 #武术家 #恩阳人物
阅读全文+296 次访问 / 0 条评论 / 博文日期: 2015-11-22 分类: 巴中人物
巴中佛学家盲人唐仲容的故事
唐仲容,出生于1920年,逝世于2002年,享年80岁,四川巴中市恩阳区石城乡清庙村人,当代盲人佛学家,师承近代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尤其对唯识法相之学更有独。,曾任刘湘二十一军秘书长;抗战初期,任二十三集团军秘书长。从军十余年,廉洁奉公,一贫如洗。后辞职回乡,从事教育。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梦兆生贵子,神童誉巴城”、“人生几波折,刻苦研佛典”“热心办学校,潇洒西归去”。 一、梦兆生贵子,神童誉巴城 唐仲容本名大海,其父亲本姓张,名叫张学孝,过继给唐家作螟蛉(míng líng)之子,改名唐在庠,他先在乡下务农,后到巴中城里谋生。张家历代为人忠厚,乐善好施,特别信奉观世音菩萨。为光耀门庭,于是到小元山观音寺烧香,祈求生贵子;而唐家也常爱修桥铺路,扶危济困,人称“善人”,也希望能生贵子。传说唐仲容的母亲程氏,在生唐仲容的前夕做了一梦,梦见送子观音金光灿烂,面容慈祥,左手抱一红风帽男孩,右手抱一青风帽女孩,问程氏:“你要哪个?”程氏跪拜说:“要戴红风帽那个。”菩萨说:“此子善自哺养,将来必能弘扬大乘佛法。”随手将红风帽男孩送交程氏,程氏顿感五色彩光入腹。同时,唐仲容的父亲唐在庠也做一梦,梦见东南方毫光万道,有一金甲飞...
标签: #佛教 #唐仲容 #恩阳人物
阅读全文+317 次访问 / 0 条评论 / 博文日期: 2015-11-22 分类: 巴中人物
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巴中人董修武
董修武,名发科,字特生,生于1879年,祖居巴中县光辉乡,父辈迁住巴中县城。董修武16岁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州署保举考入成都东文学堂。入学后与同学十余人秘密组织进步团体,崇敬孙中山言行。他在学校常与进步同学说:“他日后有机会,要与孙文相见。”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后,东渡日本求学,就读明治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到日本活动,准备创建统.一的革命组织,董修武得知后,很快前去拜见孙中山,相互交谈,志同道合。就在这时,光复会领袖章太炎在上海出狱,董修武将他接到东京,并帮助孙中山与章太炎沟通意见,董修武成了兴中会与光复会合作的桥梁。同年八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董修武加人,被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参与同盟会决策。后来同盟会创办《民报》,董修武为筹集资款、购买印机、采办物资等出力甚多。 董修武在日本期间,与宋教仁、于右任、张澜等著名革命活动家来往密切,并与四川籍的同盟会会员共同创办了《鹃声》杂志,宣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董修武受孙中山之命回国主持同盟会四川支部工作。 董修武返回四川后,机智地进...
标签: #董修武 #巴州人物
阅读全文+213 次访问 / 0 条评论 / 博文日期: 2015-11-16 分类: 巴中人物
参与变法图强的吴德㴋和吴铁樵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绝签订《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举人上京应试叫“公车”)。同时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组织“强学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亦即改良主义政治改革)。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四月,康有为等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倡设“保国会”于北京。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引用维新人士。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坚决反对变法维新,是年九月,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杀害变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变法运动失败。在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中,有巴中人参与活动。 第一个参加变法维新的巴中人是吴德㴋。他是平昌县白衣庵(白衣庵清属达县,今属平昌)清朝末期翰林吴镇的次子。吴德浦(1848年~1900年),宇季清,号筱村,别号双遣居士,晚号寄髯,他出身书香之家,在其父的影响教育下,从小勤奋好乡学,博览群书,精通佛理。学有所成后,深感朝政腐败,国家落后,列强人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故视功名仕途如草芥,县府多次岁考他不参加。后来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一次考试,被选为拔贡生。同年应乡试考取...
标签: #吴铁樵 #吴德㴋 #平昌人物
阅读全文+259 次访问 / 0 条评论 / 博文日期: 2015-11-16 分类: 巴中人物
绿林土匪彭良栋
建国前夕,在巴中、仪陇、阆中三县交界处的土匪彭良栋,势力庞大,有人枪400,机枪10挺,而他却是一个“穷人不怕富豪愁”的义匪。 彭良栋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在巴州磨子场的穷山梁上。他父亲佃田耕种,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交了租子,就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尸世。地主见状又强迫退了佃,母亲只好改嫁,留下两个小弟彭良伍、彭良第,不得已彭良栋去给本乡团总曾化成当马夫,两个小弟弟割草捡柴帮助维持三餐不饱的生活。“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后恰逢丙子、丁丑年(1936年~1937年),巴中遭大旱,粮价陡涨,柴草根本没人要,彭良栋去向曾家借粮,不但粮未借到,反遭毒打,兄弟三人抱头痛哭。为了活命,兄弟三人只好行窃。时间一长,事情败露,彭良栋被曾化成逐出,他们兄弟三人不敢再公开露面而昼伏夜出。乡长杨方泽又贴出告示缉捕。于是他们三人逃到四、五两区(玉山、茶坝)交界的群乐章怀寺一带“砍路板子”,即拦路抢劫。 彭良栋在群乐章怀寺一带,又吸收了饥民十多人,因为人多了,胆子逐渐大起来。先是劫持单身过路客人,逐渐到劫持众多同行客人。为了对付民团的搜查,彭良栋回磨子乡去抢枪。一天,有个乡警背了一支长枪,...
更多参考 分享巴中 -->巴中人物
http://www.sharexbar.com/sort/bazhong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