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何以为名”,相信很多南部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对于本应是南部妇孺皆知的常识,却也有好多人搞不撑头。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无知,致使某些人意欲趁南部“拆县立市”之际,撺掇改掉这个南部人沿用千年的地名。
溯本求源,先解释“南部县”这三个字的由来。看看何修礼在任时主持修订完成的《南部县志(1991~2004)》是怎么说的:“县名由充国县——南充国县——南国县——南部县演变而成;另一说,以居郡南而得名。”这明显是整理前人的资料得出的结论。
再看一下更早的资料,清道光南部县令李澍接任前任县令王瑞庆未竟之事业,集合一县之英才编撰而成的道光版《南部县志》是怎么说的:“汉置充国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初平四年分置南充国县;晋省充国以南,充国属巴西郡;刘宋曰南国县,属北巴西郡;萧齐因之;梁改曰南部县(《寰宇记》以地居阆中之南,故曰南部);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宋因之;元属保宁府;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十四年复置,仍属保宁府;国朝因之。”
由此可见,南部县这个地名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由来已久,不可轻易废弃,若是以后南部县在“撤县设市”的过程中被肆意改名了,窃以为那真是南部人的悲哀。我也知道某些支持改名的邑人是怎样想的,但你们以后又该如何向旁人解释自己家乡名称的由来呢?——我想或许是这样的:
嘉陵江市呀,这你都不知道,那是因为有嘉陵江流过呀(可嘉陵江不只流经你一个县啊);
陵江市,嘉陵江不成文的简称,还是因为有嘉陵江流过;
南埠市,“埠”与“部”同音,定义是码头(我南部县是要做阆中市的码头吗);
升钟湖市,嗯,你不知道南部有个升钟湖吗(一个人工湖就能代表整个县吗);
桂花市,不知道我大南部是“全国桂花城”吗,花香四溢呀我想,“一副没有文化的样子”,用在此处正合适。
我承认,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活动对乡土文化的彻底破坏后的今天,南部县城建设得已与其他城市毫无二致。于是某些人就想拿一些叫得响的噱头以做宣传,嘉陵江也好,升钟湖也罢,无非就是听着好听,然后呢,钓鱼城,桂花城,除此之外呢,想得到南部吗?代指得了全部吗?
这些理由都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他们都不能代替南部,他们都只是南部的一部分。我觉得,我们应该想的不是怎样去改名,甚至不是怎样去建市,而是应该怎样去挖掘“南部”二字背后的深层意义。不要以为它就是个名字,改了就改了,殊不知一改就抹去了前面所有的文化内涵,南部还是南部吗?你会让别人把你名字改了,然后他们还说很喜欢你的新名字吗?人名尚且不能随意更改,何况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地名呢?
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下,该怎样去面对新兴文化,以及影响日深的外来文化,都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但如果连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名字都遗忘了,我们又该如何替祖先保留下这宝贵的遗产,为子孙传承这延续千年的乡愁呢?
建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不过,如果不去做点什么的话,我怕有一天在户口簿上与我姓名捆绑终身的地方,还会是我那记忆中可爱的家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