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159|评论: 144

难忘老南充—— 果城老街名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滨江路改造之前,从北至南分别由龙王街、上渡街、滨江路、中河街、下河街、川主街等街道组成,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昔日龙王街和上渡街的全貌!
上渡街新码头.jpg
龙王街和上渡街.jpg
龙王街和上渡街.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30 收起 理由
+ 3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龙王古井是文管部门记录在册的清代古建筑,是未定级的历史景点。由于某楼盘的修建,挖断了两个泉水通道,加上滨江大道下穿式隧道工程的建设,又将剩下的三股水流堵住,导致了龙王井的彻底干涸。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末民国年间,龙王井附近只是个半边街或住户不连缀的地带。随着来这里谋生的人口的增多,渐渐地形成了一条临江的街,一边是靠山势岩壁而建房,一边是从江边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
  
  因临江边有一处双圆形井口的龙王井,这条街得名“龙王街”,长约四五百米。住在这条临江小街的人们,大多是靠江上行船拉船或打鱼为生,都长期饮用这井水。在每隔几户人家处,修有一条到江边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来担水行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龙王街这条远离城中心的小街,跟上了改革开放的步子,小街开始热闹起来,开食店的,开茶园的,开发廊的……使这条临江的街有了蓬勃的生机。如今,龙王井尚在,龙王街和紧连的上渡街,已成为了嘉陵江西岸上渡口大桥头一带的滨江大道了。
龙王井.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龙王古井是文管部门记录在册的清代古建筑,是未定级的历史景点。由于某楼盘的修建,挖断了两个泉水通道,加上滨江大道下穿式隧道工程的建设,又将剩下的三股水流堵住,导致了龙王井的彻底干涸。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末民国年间,龙王井附近只是个半边街或住户不连缀的地带。随着来这里谋生的人口的增多,渐渐地形成了一条临江的街,一边是靠山势岩壁而建房,一边是从江边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
  
  因临江边有一处双圆形井口的龙王井,这条街得名“龙王街”,长约四五百米。住在这条临江小街的人们,大多是靠江上行船拉船或打鱼为生,都长期饮用这井水。在每隔几户人家处,修有一条到江边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来担水行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龙王街这条远离城中心的小街,跟上了改革开放的步子,小街开始热闹起来,开食店的,开茶园的,开发廊的……使这条临江的街有了蓬勃的生机。如今,龙王井尚在,龙王街和紧连的上渡街,已成为了嘉陵江西岸上渡口大桥头一带的滨江大道了。
龙王井.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街]    明清时,南充县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清嘉庆时重建,名正南街。民国初年果山公园内建有六角塔一座,顺庆起义失败,军阀罗泽洲占领顺庆,遂将六角塔改建为"戡乱碑"。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建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一方刻有正楷、蓝色题字:"呜呼壮士,抗日阵亡。效忠党国,用命疆场。救民水火,彰国之光。临阵却敌,英勇无双。名芳千古,永志不忘。"落款署名"蒋中正"。因正南街正对此碑,故当时县政府改街名中正路。1950年,纪念碑改建为南充市解放纪念碑,同时将中正路改名解放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末民国年间,龙王井附近只是个半边街或住户不连缀的地带。随着来这里谋生的人口的增多,渐渐地形成了一条临江的街,一边是靠山势岩壁而建房,一边是从江边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
  
  因临江边有一处双圆形井口的龙王井,这条街得名“龙王街”,长约四五百米。住在这条临江小街的人们,大多是靠江上行船拉船或打鱼为生,都长期饮用这井水。在每隔几户人家处,修有一条到江边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来担水行走。
龙王井.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末民国年间,龙王井附近只是个半边街或住户不连缀的地带。随着来这里谋生的人口的增多,渐渐地形成了一条临江的街,一边是靠山势岩壁而建房,一边是从江边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
  
  因临江边有一处双圆形井口的龙王井,这条街得名“龙王街”,长约四五百米。住在这条临江小街的人们,大多是靠江上行船拉船或打鱼为生,都长期饮用这井水。在每隔几户人家处,修有一条到江边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来担水行走。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街]    辛亥革命前,顺庆古城皆为居民自行修建而成街市,因而房屋高低不一,屋檐参差不齐,街面宽窄不一,街道曲曲折折。街口巷头修建有木栅栏以防匪盗,因而市容既不美观,又不利车马通行。民国10年(1921)拆除新城门(今人民影都东侧)至仪风门至江边一段内城墙,填平城壕,兴修为街市。因此街宽度为当时市政公所规划的最宽街道(6米),铺户修建最合要求,房檐、台阶整齐,故定名为模范街。然而当时商业中心在大东街、大南街、下河街、鸡市口一带。模范街相对冷清得多。民国29年(1940)日军飞机轰炸南充,繁华商业区遭受严重破坏,于是商业中心转移,模范街成为全城商业中心。解放后,模范街几经改建。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茧市街]    今日人们常把人民中路、人民南路称为茧市街。其实,当年的茧市街只是其中一小段。茧市街出现于民国初年。当时果城古貌未改,从大西街口至十字街西头皆为旧城墙,只是在城墙外修了公路。南段(今五星花园以南)为"环城马路",北段名西(充)南(充)马路。民国10年(1921)前后,在新城门(今南充宾馆附近)至今汽车客运站附近一段城墙边修起了若干铺房。四乡农民在每年新茧产出后,皆运到此处出售,各丝厂、作坊亦在此设斗(当时收茧用量具)收茧。新茧产出后1月左右,天天设茧市,其余时间则为米市。自民国12年(1923)起,正式命名为茧市街。1950年建南充市时,古城墙已先后拆除。人民政府规划并动工修建了南起大西街口,北至金鱼岭的一条大街,全长2831米,宽32米,定名为巴山路。后分段改名为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旧茧市街亦包含其中了。因为南充盛产丝绸的原故,所以今天虽然未见茧市,街道也早有定名,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呼"茧市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公庙与三公街]    果城居民至今习惯称呼第二人民市场为"三公庙"市场,称呼今嘉陵路东段为三公外街。此地古代确有一座小庙名三公庙。庙不大为何名气如此大,其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好。此庙位于古顺庆城西北角,是西充、盐亭、南部等地到顺庆来的必经之路,民国年间又形成了几条小街,即三公后街(今国光商场至四季来商场一段)三公外街(今保险公司大楼至丝绸公司一段)三公左街和三公右街(今人民中路一段)。如今街道扩建,这些小街早已不存在了。小小的三公庙早已拆除。人们已不记得这"三公"庙到底供奉的哪三位尊神了。检阅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原来关羽死后,其声誉地位日渐提高,不但他自己被加上关圣帝君称号,其三代祖皆追封为公;曾祖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清雍正三年(1725),果城奉朝庭旨意,修建三公祠。民间习惯称为"三公庙",久而久之,庙名也就演变为地名,街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迩街]    此街因临近顺庆府文庙而得名。迩,近的意思。顺庆府文庙为果州南充县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几百年间多次毁而重建。清代初年重建为顺庆府文庙。是人们纪念先圣孔子的地方。包括今南充市轴承厂一部分及孔迩街小学的校园,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三重殿堂,全庙四周由红墙圈围,大门正对这条小街。取名孔迩街是说离孔圣人很近的意思。民国初年府文庙已废。建筑物陆续被毁。现在南充轴承厂内保留有清康熙十年(1671)重建的大成殿。已被南充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市铺]    舞风乡马市铺得名于北宋神宗年间,原名马死铺。当时王安石变法,规定每保均饲养保马一匹,供驿站使用。为鼓励养好保马,州县每年举行一次赛马大会。这一年,果州赛马结束后,有一匹保马走过此地时突然倒地死去。这样,本有名称的小铺站便被改称为"马死铺"。这名称一用就是几百年。1958年附近农民开荒时挖出残碑一道,上面刻有"马死铺"三字,刻碑时为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充知县马道节,认为这地名冲了他的官讳,不吉利。于是下令改名为马市铺,取市场繁荣之义。新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桂坊]    位于红墙街口的小地名"四桂坊",常被人误写为"四桂芳"、"四桂芬"或"四国芬"。正确的写法应是四桂坊。古时行科举考试,凡能够参加京城会试得中进士者,皆被称为"蟾宫折桂客"。据传明代这一条小街竟有四人先后考中进士。为了纪念这一足令乡亲父老引以为荣的喜事,人们便在街口修造了牌坊,取名四桂坊。物换星移,牌坊早化为乌有,四桂坊作为一地之名却流传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路]    1956年兴修建的一条城郊公路,在金鱼岭南侧,东接胜利路、延安路口,西接人民北路。初名和平东路。路旁除少部分单位职工宿舍、农民住房外,其余多为农由。路宽8米碎石泥路面。1975年建成街道,两旁高楼耸峙,街宽32米,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街北金鱼岭上建有离休老红军居住的红军院,故将街定名为长征路。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滨江路]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嘉陵江水运兴盛,顺庆城东门外沿江岸的堤坝和码头逐渐有人新修房舍,开设商店,形成街市。沿江街道自小东门起,有三丰街(因街区内有三丰楼而得名)水府街(因水府宫在街区内)、禹王前街(因在禹王宫前)、兴顺街、吉祥街、北津街。街房都是穿逗结构瓦房。街道狭窄,宽度多为4米左右。1956年6月25日,南充遭受特大洪水袭击,这些街道东侧部分房屋被冲垮,1957年至1958年间,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建设科,主持拆迁沿江各条街道东侧临江岸的居民住房,扩宽街道。建成滨江路。以模范街东头与滨江路交汇处为界,南段自小东门起,包括原三丰街,水府街,禹王前街至嘉陵江大桥西头南侧,长594米为滨江南路。北段自嘉陵江大桥西头北侧起包括原兴顺、吉祥、北津等街,长968米,宽32米,为滨江北路。路西侧为房舍铺户,东侧临江无房屋,下为江岸码头。1981年洪灾后,在嘉陵江西头北侧江岸一段建滨江公园。现园内绿树成荫,面积4200平方米,建有凉亭、花园、茶园、小卖部、洪痕亭、洪痕碑。洪痕碑上刻有清光绪癸卯(1903)及1956年、1981年3次特大洪水,嘉陵江洪峰水位标高线。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渡口]    解放前,嘉陵江水道是川中、川北物资转运的主要通道。顺庆城附近江岸,由南至北有大小码头12个,横江渡口6个,其中城区有上、中、下3个渡口。其中,位于城区中间地段的中渡口(在今滨江车站外江岸)最为繁华。1950年至1979年嘉陵大桥通车前,年平均渡运300余万人次。明清数百年间,这里是通往岳池、广安的要津,几次铺架浮桥。民众捐资建有桥渡会、义渡会。民国2 4年(1935),设公路汽车渡口。1949年12月9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94团2营先头部队,化装入城控制沿江的码头、渡口。在中渡口缴获国民军汽车18辆及大批军用物资,枪炮弹药,俘敌600多名。1950年用拖轮渡运汽车。1975年嘉陵江公路桥通车后,渡口停止渡运,码头改为采集河沙卵石的转运码头。

发表于 2016-3-2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6-3-2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绸都大南充 发表于 2016-3-22 14:16
 据说,龙王古井是文管部门记录在册的清代古建筑,是未定级的历史景点。由于某楼盘的修建,挖断了两个泉水 ...

龙王街上工厂、企业比较多、上半城厂多…电厂、粮食局、一、二粮食苍库、煤建公司、罐头厂、内燃机厂、部队马房、绸厂等…这条热闹!:lol
发表于 2016-3-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安汉今南充 发表于 2016-3-22 14:43
龙王街上工厂、企业比较多、上半城厂多…电厂、粮食局、一、二粮食苍库、煤建公司、罐头厂、内燃机厂、部 ...

这条街人多…下嘉陵江摆澡方便!

发表于 2016-3-2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南充的老街由来。

发表于 2016-3-2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来说说,南充还有那些街道,他们的由来?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