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茶馆
通往双流与成都的大桥,在镇西头。桥面比与河道并行的街面高出许多。要过桥,首先要爬一段坡路才能到达桥头。因此,桥头上吴老幺的茶馆,为了适应地形,修成了吊脚楼的样式。
吴老幺四十出头,三板子身材,头上包个白帕,身着一件蓝布二马驹的长衫,长衫的右下角扎在腰间的带子上,一看就觉得精神利落。他的婆娘三十多点,大家喊她吴二嫂,她胖墩墩的,留着齐耳短发,穿一件兰花布的斜襟大褂,两只袖子规正地卷到手腕上,下身穿一条倒长不短的蓝布大脚裤,显得十分利索。
在这乡里市井,喝茶不是品茗,大多数是谈生意会友。吴老幺两口子的吊脚茶楼,一不靠市,二非繁华地段,是个冷冷清清鬼也不上门的地方,要想在这把这小小茶馆弄得兴旺,的确很难。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他俩首先决定把临河边一面的墙拆掉,改装成一溜长条雅致的栏杆座椅,这样客人既可喝茶又可倚栏观河面景色。又在茶馆进深处隔了三间小房,弄成麻将室,专供那些赶时尚求新颖的公子哥儿玩乐。
硬件设施到位了,软件的服务也紧紧跟进。吴二嫂负责烧水、擦桌子打扫卫生,硬是把小几小凳、护栏茶座擦得像她衣裳一样,干干净净,让人一看就感到舒服。
吴老幺呢,则负责掺茶倒水接待客人。一改过去乡下茶铺里要死不活懒洋洋没精神的样子,学着城里的堂倌喊堂。见到客人来了,便高声吼叫:“又来二位,请上坐。”遇见在座的客人为才来到的客人付茶钱时,他更高声地唱道: “李大爷的茶钱,张大爷给了,李大爷谢了。”他声音清脆,又拖得很长,让那付钱的、喝茶的听了心中乐滋滋的。
在经营上他们很灵活,既可以赊账又可以用米换茶牌子。这对那些一时没有钱,只好偷点米出来耍的小少爷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就这样,小小的吊脚楼茶馆让他们弄得风风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