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子古镇
走进周子古镇,一日读懂千年。
————题 记
邓四平 /文
从一曲《凤求凰》悠扬的琴韵千年不老的爱情里汩汩流淌而来。
从《锦绣嘉陵三百里图卷》吴带当风诗意挥洒笔走龙蛇中汹涌澎湃激情飞扬万马奔腾而来。
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的芬芳和周子的吟咏中徐徐绽放而来。
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 故乡有条美丽的江,名字叫作嘉陵江。江畔有座秀美的城,名字叫作周子镇。
“一条襟带隔蓬州,数里平沙接渡头。云里鱼鳞江上市,镜中蜃气水边楼。牛毛漩急滩声壮,龙角山高树影幽。遥想爱莲人已古,光风霁月至今留。”伴着波光涛声渔歌互答,枕着江风渔火嘉陵晚渡,诗意挥洒,缠绵悱恻,古人如是吟咏。
“嘉陵江对这里真留恋,欲走不走总绕弯,这里的山川秀美人风流,这里的故事说不完。”波光潋滟,清流见底。高峰入云,山水如画。古风徐徐,荡气回肠,今人如此礼赞。
当我深情地走进古镇的怀抱之时,其实,我蓦然发觉我已走进了一道深邃辽远的时光隧道,走进了历史文化的深处。先前曾查阅当地蓬安县志,据载:,周子古镇,系相如县建县即南朝梁代以来,陆续兴起的一座码头古镇。该镇位于嘉陵江左岸傍于新县城,兴起于南朝梁代,繁荣于唐代,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古镇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过广安达重庆,西入顺庆进成都,北上巴中出秦川,历来为盐、粮食、油、布匹、棉花等重要贸易物质集散地和商贾云集繁华之名镇。古镇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据《蓬安县志》载,周口镇原名舟口,又称舟镇,取嘉陵江上往来舟船皆停泊于此之意。宋代理学鼻祖、《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因仰慕汉朝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横洋溢的才华和一曲凤求凰浪漫传千古的爱情经典,于是乘船只专程到古相如县来朝圣怀古,蓬安士绅学子慕濂溪先生学识人品,闻讯列队于驿马道旁,欢迎并盛情挽留濂溪先生逗留舟镇讲学。宋以后,修爱莲池,建濂溪祠,立石碑刻铭诗以作纪念。因此,舟镇从此更名为周子镇。
如今,周子古镇的码头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依旧存在,古渡码头依江而建,仿佛一个古朴典雅的古时点将台一般,“周子古渡”四个大字,雕刻在江畔的青石墩上,赫然醒目,古朴中彰显着典雅,大气中透露出厚重。整个古渡码头均是青青的石板铺砌而成,有的石板至今依旧可以看见当年驮运货物走过的马蹄印痕,仿佛让人依旧可以听见南来北往商贾赶马时那“得得”的马蹄声;那拴靠船只粗大的铁链,仿佛依稀诉说着古码头往昔的繁华和岁月的峥嵘。如今的古码头上,那青铜雕塑的驮盐的船工,贩运货物的马夫,赶场的农妇,以及那码头石头墙上雕刻的《嘉陵江船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等等浮雕作品,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周子古镇码头的悠久历史与厚重人文。
其实,走进如今的周子古镇码头,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数当地的嘉陵江渔民和小渔船。据资料记载: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种鱼类,野生的鲫鱼、鲤鱼、鲢鱼、草鱼、青膳、翘壳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嘉陵江蓬安段里的特产石梁沱江团了。据悉,这种江团,下颌上有一点丹砂一般的红印迹,品尝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是历朝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
古镇的码头上,每天清早,江面上当熹微的晨光微露之时,江上的渔民们“卖鱼”的吆喝声便仿佛歌唱一般响亮起来了,接着便是和纷至沓来赶来买鱼的顾客们讨价还价声、过称、算帐声,忙得不亦乐乎,买上鲜鱼的顾客又笑呵呵地提着鲜活的嘉陵江鱼晃悠晃悠开心满意地地离去。千年以来,此情此景,至今依存。
“蓬安有座财神楼,半截伸进江里头。”到了周子古镇,财神楼是绝对不得不提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述:建在千年古镇周子码头的这座财神楼是大有讲究的,古时蓬州先人以为,周子古镇位于嘉陵江畔大河湾的弯弓之外,风水不佳,不聚财,且有杀气,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陷,于是古镇上的商人们便纷纷筹集资金,便于此修建成了财神楼,楼中供奉了财神、文昌帝君、东海龙王等神仙,祈求诸位神仙护佑古镇人民吉祥、平安、升官、发财。其实,建于唐朝初年的财神楼,至今已逾千年,清朝咸丰年间经过培修,上个世纪被毁坏拆除,如今的财神楼是勤劳朴实的蓬安人民于2006年按照“修新如旧”的原则原貌原址重建而成的。财神楼占地276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上下四层,是攒顶式开放阁楼楼,高24米8,寓意四季发财之意,整座楼的雕饰均以财神文化为主。据考察,这座气势宏伟、高大巍峨的财神楼竟是千里嘉陵江上唯一的一座财神楼,现在已成为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了,远远望去,高大巍峨的财神楼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人间仙阁,更似琼楼玉宇,气吞山河,雄据一方,堪称为“嘉陵江畔第一楼。”
穿过财神楼一楼的过街廊道,便走进了周子古镇景区的怀抱了。“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那儿时童谣里的记忆在古镇里依旧保存完好。走进古镇,首先就可以看见一家唐姓兄弟的打铁铺,这个打铁铺是周子古镇古商铺的一个缩影,至今已逾上百年历史的打铁铺,至今仍是唐氏两兄弟在经营。看着火炉中迸溅出的铁花,听着叮当叮当作响的打铁声,你会以为时光流转,仿佛梦回到了远古的生活。
紧挨着唐氏兄弟打铁铺的不远的一家商铺便是古镇里闻名遐迩的下河街姚麻花了。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清乾隆年间,周子古镇下河街的一位姚姓商人把它带回家乡周子古镇,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颇受欢迎。如今,周子古镇里的姚姓商人的后人继承祖业,世代以炸麻花为业,走进古镇便可以看见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见下河街里姚麻花商铺前的当街门前的街沿上,摆上两根条凳,搭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摆一竹篾泥糊半人高的篾灶,灶上架一口两耳的铁锅,灶下零星堆满劈细的干柴。生火,洗锅,烧辣之后,便倒进大半锅绿莹莹的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熬。
姓姚的师傅便在案板前坐下,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那面团其实头天夜里就已揉制完毕,金黄光亮,蓬松酥软,仿佛鸡蛋清一般嫩滑。接着姓姚的师傅便将大大的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切完之后,案板上就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小面块,接下来,姚师傅便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细绳子似的尺余长的面绳了,又将面绳两头捏住,摇动手腕,甩跳绳似的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的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
与此同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了,姚师傅便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油面了,炸麻花的人便手执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顺手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旁边看热闹的人不住地“啧啧”称好,早已忍耐不住,纷纷抢购,往往是一边炸,一边卖,一大筲箕里的麻花便已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了。
走进周子古镇,继续往前走去,一街古风古韵扑面而来,街道两旁全是古老的穿斗木结构式的瓦房,朱红的铺板门,雪白的石灰粉墙,星星点点的写着“茶”字、“吃”字、“酒”字等青白的布幡,檐下挂有鲜艳的大红的灯笼,入夜时分,次第亮起,如梦如幻,让人顿觉仿佛走进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时空隧道。
古街的房屋,有的建有两层,上筑木楼,还有吊角楼式的阳台,班驳漆黑,仿佛烟熏火燎过似的。古街的房屋,大多一楼辟为门面,设为茶馆,屋里摆设有八仙桌,摆放着厚实的长条凳,雕刻精细的镂空窗棂、窗花,高大结实的木柱支撑起整个茶楼上下两层,古韵天成,茶馆宛如仙宫洞府一般。走进门去,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休闲品茗的人们,怡然自得,座无虚席。那茶馆前往往均为宽敞的院坝,指甲花、万年青、木槿花、栀子花……次第绽放,花香袭人,沁人心脾,整个茶馆宛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沉醉。茶馆的主人待人热情大方,只要来了客人,便上前热情招呼。店内的伙计更是勤快机灵,客人一进门来,便迎上前去,拾掇凳子找座,擦桌子,尔后摆好青瓷盖茶碗,笑容满面地询问来客喝什么茶,客人回答之后,便高声唱歌似的吆喝一声:“好勒,上好的绿茶一碗!”然后,从里间灶台一路小跑似的提着锃亮的铜水壶,到了桌前往后退上一步,用长长的茶壶嘴子对着茶碗鸡啄米似的点上几下,那茶壶里茶水竟如一道雪亮的银练喷涌,不偏不倚,老远就注进了茶碗,滴水不抛不洒。“客人慢用!”冲上水再上前盖好碗盖,伙计便又笑着匆匆去招呼下一个踱进店里的客人了。
平日里到茶馆里来的人,有当地的政府公务员、教师、工人,更多的是当地的普通居民。尤其是古镇逢集赶场的日子,茶馆里更是座无虚席,他们自在惬意地稀哩哗啦地搓着麻将,或者悠闲自得地推着古老的牌九,他们或坐在敦敦实实的太师椅上惬意地养神,或躺在古色古香的竹凉椅上舒适地聊天,或瞪着大眼观看着电视里精彩的节目,或疏懒自在地看着嘉陵江一江碧绿清澈的江水静静地远逝而去,或闭着双目,静听古镇里的黄桷树上知了一波高过一波的清音,或三五人围在一起摆起五彩斑斓的龙门阵,天南地北讲述起兴衰沧桑的过往烟云。在古镇的茶馆品茶,就是品位一份绿色心境,仿佛什么都可以想,也仿佛什么都可以不想似的。
走进周子古镇,那爱莲池是不得不去一看的风景。爱莲池就位于一条叫“水井湾”的小巷深处,恰似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一般,老远就可以看见池前坝子里一方雪白的假山石,小巧玲珑,石头雪白,石质细腻,高约二三米,宛如飞来仙石,安稳而坚固地屹立在宽阔的池前坝子里,假山石正面镌刻有:“爱莲池”三个大字,流水行云一般,十分醒目,老远看去,活泼的笑脸一般,仿佛正盛情欢迎你的光临。走近细观,更宛若三朵鲜艳的红莲绽放石上,让人倍感亲切而神奇。如今的爱莲池池面并不太宽,大致二三亩之地,湖上建有别致的小亭,飞檐翘拱,雕梁画栋,小亭与湖岸以曲折宛转的栈道相连,错落有致,别具匠心,可让人直通湖面深处。池中湖中有湖,单独开辟而出的湖中湖,植有莲荷,时值初夏时节,碧绿的新荷,刚刚冒出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于水面,上面水珠滚动,晶莹剔透,鲜艳的水莲次第盛开,那一抹抹新鲜的绿意,在炎热的夏日给人无限的凉爽和惬意。
登上池岸,便是 “濂溪祠”了,大门上牌匾“濂溪祠”的三字由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书写。祠堂占地数亩,雪白的粉墙,金黄的琉璃瓦片,外筑高大的围墙,墙里墙外,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给人的感觉十分静谧安详而和谐,俨然一个清心修性的世外桃花源。
走出濂溪祠,回到古街。拾级而上,出现在面前的便是万寿宫:万寿宫始建于明代,是迁来古镇的江西人筹资建设的,因此又叫江西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人祭祖、交流、集会的场所,原本雄伟壮丽,占地3000m2,整个建筑为单檐悬山式风格的单进四合院,高大的门楼上设有戏台,正殿里供奉着许真君,两层的回殿是休闲的场所。破“四旧”时,门楼、戏台、正殿、二层回殿均被拆除,只留下了改成普通民居风格的一层回殿。万寿宫在古镇保留的几条街区中,是地势最开阔、面积最大的活动空间。根据规划,原有的建筑和风貌都将恢复,还将在里面开设一些娱乐性、文化性强的项目,以吸引游客参与。
万寿宫大门正对面的墙壁上,用青石雕刻着深浮雕九龙戏宝图。其活灵活现的形态,仿佛九条龙正在盘旋飞腾,使得满壁风生水起灵动神奇,表现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和古镇人民美好的祁愿。
登上数百步琴键一般的平平仄仄的青石阶梯,便可看到一方紫红色的宣传介绍牌,上面写着“濂溪先生讲学处”,如今仅存一方高大班驳的照壁,穿越千古的时光,濂溪先生千年以前来此朝圣和讲学的如烟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般。对照壁的正面便是周子茶楼。周子茶楼是当年周敦颐在古镇讲学时,前来求教的学子们等候、交流和切磋的地方。当年的茶楼已十分破旧,现今的茶楼经过精心修缮。在此饮茶,有说不出的清幽和惬意,既可以释放心情,又可以欣赏龙角山和嘉陵江美景,感受古镇人的闲情逸致。
走完新华街,往左走是红军街,那是当年红军曾经路过的一条小街,小街以前也并非此名,先前此街贩卖盐巴的盐商云集,故称“盐店街。”上个世纪30年代,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由此街经过强渡嘉陵江,从此小镇人民为了纪念红军队伍,便将小街更名为红军街了。现在,据当地居民回忆,那时候,红四方面军纪律十分严格,队伍一律露宿街道两旁屋檐之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歇息,他们都坚决谢绝。现在的红军街的高大石墙上还留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武装保卫苏维埃”等标语石刻。
而在红军标语旁边的周子客栈很是有名,当年周敦颐下榻的这个客栈,是精典的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建筑物,其独特的造型,充分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院内两株古老的黄桷树,是客栈历史的见证,它无声地诉说着过去。客栈共有两层,占地约2000m2,能同时容纳300多人居住、餐饮和休闲。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清幽静谧的环境,五星级的设施设备,让人身心舒畅。
继续前行,便是红军街,街里的有高大碧绿的连理枝、金银花,还有当年托运盐巴经过的商人歇脚拴马的拴马孔,更为吸引人的是那家家户户门前的鹅卵石,据说那既是古镇人家歇息时的天然小凳子,又是家家户户辟邪的镇宅之石。
时光飞逝,逝者如斯。千年时光过去,如今古镇内的古民居院落群依旧保持明、清以来的原生状态,镇内庙宇高据,古意盎然,雕梁画栋,古韵悠远,现保存完好的具有明清风格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3000余套(间),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民房沿着千米长、五米宽的石梯两侧布局,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各具情调,三条主街星罗棋布镶嵌其中,静静地覆盖在宁静秀美的嘉陵江畔。周子古镇的坡形码头,全省独有此景,全国也极为罕见。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周子古镇蕴育了厚重独特的嘉陵江坡形码头古镇文化。“山、水、城、文、史”在古镇和谐交融,浑然天成。“山水”是古镇的“灵魂”,远远望去,龙角山宛如峥嵘嵯峨凌空飞舞的巨龙,嘉陵江宛如气势宏伟神奇的太极图,山水相依,缠绵逶迤,赋予古镇灵秀神韵;“城”是古镇的“筋骨”,古码头、古民居、古客栈、古茶社、古商铺依山就势,星罗棋布,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文”是古镇的“气质”。古镇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古码头文化盛极一时,经历的沧桑巨变更为古镇赋予了神秘色彩。博大精深的相如文化,孕育了千古辞宗赋圣司马相如,留下了缠绵悱恻的浪漫经典爱情传说弥久不衰;唐风犹存的吴道子文化,吸引了奉旨入蜀的“画圣”吴道子作《锦绣嘉陵三百里》,遗留“粉本在兹”;经世济用的周子理学文化,感染了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于此开坛设筵讲学,《爱莲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奢华忠义的会馆文化,辉映千古的红军文化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承至今活跃民间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川剧变脸”、“川北灯戏”、“水龙舞”、“蚌舞”、“婚嫁歌”、“莲宵”、“竹琴”等等,为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更加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