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感受到压力。而这种压力,对他们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发现,在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中,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似乎,现实生活中,寒门难出贵子了。或许在电影可以寻找希望吧。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为观众描绘了一个贫民窟里长大的穷孩子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然而,故事终究只是故事。一个孩子,如果在贫民窟中长大,他需要承受什么?几位儿童发育研究者在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研究者的出发点是教育学家早已注意到的一个事实:与中产家庭中的同伴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较差。这种差距,也许在幼儿园时就会出现,而且随着这些孩子长大,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家庭收入水平甚至成了预测其儿童成员成就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篇论文涉及的实验历时很久。研究者们首先选择了195位来自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儿童,都是白人且男女各半。最初,研究者采集了这批孩子9岁时的血压、3种激素的浓度、身体素质、肥胖程度共6个参数。对这些参数而言,更高的数值意味着更多的压力。4年后,他们又采集了这些孩子13岁时的相同参数。结果显示,即使单观察这6个参数,平均而言,穷孩子的参数值均高于自己生活在中产家庭的同伴。又过了4年,等这批孩子长到了17岁,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工作记忆”。
所谓的工作记忆是指暂时储存信息,以便立即使用的能力,比如,记忆电话号码。显然,这种记忆对一个人的语言、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至关重要。进入工作记忆也是我们记住某个知识点——比如一场著名战役发生日期——的先决条件。这些均是孩子们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条件。
孩子们17岁时的工作记忆测试显示:面对一连串需要记忆的条目,那些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平均可以记住8.5个条目,而他们那些幸运的生活优裕的同伴则平均可以记住9.44个条目。即使考虑了出生时的体重、是否单身家庭、母亲教育水平等条件参数后,这种明显的工作记忆差距仍然存在。直到研究者引入了孩子们过去的压力水平参数(4年前和8年前分别测得的6个参数),差距消失了。
除了更差的教育条件、营养情况、医疗环境,也许,压力同样是损害贫家孩子工作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实验室动物的实验曾显示,压力影响了神经递质的活动,神经递质是一种在人脑的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压力还会抑制大脑中新的神经细胞的产生,导致已经存在的细胞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压力使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的体积减小,而这是我们大脑中与工作记忆联系得最紧密的部分。在过去,我们知道,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贫穷的成年人过着充满压力的生活。而这次的数据表明,即使是那些很小的孩子,也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感受到了压力。
压力损伤了穷孩子的大脑,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能取得成功,而这些孩子的不成功又影响了他们的后代,于是……这是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但并非所有同行都赞同这个观点。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生理学家Kim Noble就认为:这次实验中比较的只是与压力有关的几个参数而非压力本身。而且“不同的认知结果可能来自不同的原因。工作记忆也许与压力关系很大,但说到语言能力,它也许只与孩子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关。”
但Nobel也承认,这项研究做得不错。“他们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她说,虽然细节尚不清楚,但贫穷与神经生物学间强烈的关联性已经得到了证明。“政策改变,从而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大脑发育、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这一点,也许就是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