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山水如画

[原创·图文] 回到海田康家坝,想起那时候晚上打起灯笼火把背个笆篓在这一带夹黄鳝,村里有个美人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鱼泪153 发表于 2016-4-9 07:49
高    比高家庄还高
妙    妙不可言。

坐歌堂
邓四平/文
川北农村,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儿时的记忆中,男方迎娶的头一天下午,一大队人马便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抬着抬盒,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呜哩哇啦,呜哩哇啦,生个胖娃娃……”那唢呐的曲调,无论吹奏什么曲子,无论怎么听,都仿佛在演唱着同一首词儿。
    迎亲的队伍里往往还有三两个年轻漂亮未婚的女子一同前往,那身份就似现在时髦的“伴娘”,那时候叫“秧歌队”,是到女方家迎亲的,兼有坐歌堂唱歌助兴的功能。儿时的我们常常看见队伍经过之处,大路两旁尽站满看热闹的乡亲,大家纷纷指指点点,相互打听究竟是谁家的妹子又要出嫁了。有时候,人群中有的大人也要唆使小时候调皮的我们朝着羞答答的新娘拖长声音大声地唱:“新干娘,奶奶长,新干娘,奶奶长,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听到喊声的新娘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一阵小跑马上跑到人影不见。
迎亲的队伍里最吸引人的是相帮兄弟抬的那抬盒。那抬盒里往往盛放着鞋帽糖酒,悬挂着骠肥的猪肉,斜搁着米筛般大小贴着大“红双喜”的糍粑,压得抬抬盒的扁担弯弯打颤,抬盒里更有那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晚上“坐歌堂”才散发的“唱歌钱”,一扎一扎,厚厚的,也新崭崭的。
    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就办酒席,热闹非凡。午饭几轮刚开完,接着又要吃夜饭,开完宴席,收拾好碗筷,相帮的兄弟便在堂屋的神龛下恭恭敬敬地一溜儿摆好几张八仙桌,负责主持的“知客师”便叫出艳若桃花的新娘在桌前羞答答地站立端正,便声如洪钟地叫道:“月亮出来亮汪汪,闺女今天喜洋洋,感谢父母养育恩,闺女现在拜爹娘!”
    闺女恭恭敬敬地拜完爹娘之后,“知客师”又手举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一一唱到娘家亲友的名字,唱到名字的人,便嘻嘻哈哈地走到堂屋的神龛前接受新娘的拜礼,新娘行了鞠躬礼之后,受拜的人就要往新娘面前的桌上丢钱,一块两块十块不论,名曰:“添箱”。表示对出嫁的女儿的一种祝愿和纪念。所以农家女儿出嫁,往往又叫“打发女”。
    仪式完毕之后,再在堂屋里随便搭上几根长条凳,女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碎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恭贺新娘出嫁。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大家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之时,就站起身来,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等,唱到动情之处,新娘往往就哭得泪人一般,早已泣不成声了:“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新娘边唱边哭,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接着“秧歌队”又唱,大抵唱些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方面的流行歌曲,坐在堂屋里的姑娘小伙也对着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兴趣盎然。
    往往月过三更,坐歌堂兴趣盎然之时,女方家帮忙的妇女们就要代表主人登场答谢歌友,腰间搂一个大大的洗脸盆,里面满满盛装着糖果瓜子,更多之时,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胡豆爆米花等,跟在后面的妇女手中更是攥着一大叠新崭崭的钞票,一角的,两角的,更多的五角的一块的,前面的妇女笑嘻嘻地散发糖果,后面的妇女喜滋滋地分发“唱歌钱”,唱与不唱,人手一份。也有爱占便宜的人开玩笑似地撒谎说没得到,又讨要第二份,但发喜钱的眼尖,记性好,故意抽出喜钱递去,当那人兴高采烈以为将要得逞之时,发喜钱的妇女又迅速缩回手来,笑嘻嘻地拿钱在脸上上下摩挲,做出羞脸的动作来,逗得哄堂大笑。儿时的我们便经常去“坐歌堂”,只要坚持到最后,除了可吃糖果瓜子外,更可白得一份“唱歌钱”啊!少的时候可以得到一角两角,多的时候可以得到五角钱,在那时候,这已经是数目不小的一笔钱了,也确实令人兴奋和刺激不已!
    斗转星移,现在的婚礼已经很少再有“坐歌堂”的程序了,一切就好像电脑程序一般,虽是华丽时髦,但总觉得有些千篇一律,有些格式化。参加之后,心里怅然若失似的,总觉得比起过去的婚礼来,少了一份古朴,少了一份典雅,更少了一份生动和有趣啊!心里便无端地怀念起“坐歌堂”来,怀念那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夜晚,怀念那羞答答的新娘喜气洋洋的泪水,怀念那飘渺而又远去的歌声:“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


                            2005年10月12日记

发表于 2016-4-9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篇 打起灯笼火把背个笆篓夹黄鳝

发表于 2016-4-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了年少的记忆,从照黄鳝、划黄鳝、到炒黄鳝,全套流程俺都会。哎!不过,现在是搞不到那个东东了

发表于 2016-4-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纠正一下你对‘钻’的描述:
  这个东东是一头大,一头小,像水滴,大的一头,进黄鳝,里面有倒钩;小的一头,取黄鳝,工作状态下是捆紧了的。

发表于 2016-4-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了年少的记忆,从照黄鳝、划黄鳝、到炒黄鳝,全套流程俺都会。哎!不过,现在是搞不到那个东东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叮叮猫猫 发表于 2016-4-9 21:58
勾起了年少的记忆,从照黄鳝、划黄鳝、到炒黄鳝,全套流程俺都会。哎!不过,现在是搞不到那个东东了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51:}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5_151:}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5_151:}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忆故乡醪糟香


                                                                                                 邓四平/文




      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工艺考究,制作精美。普通型的,用陶罐盛装,盖子上蒙一张大红的亮油纸,红绸带绕一匝,牢牢捆紧,密封,极似电影《红高粱》里写有“酒”字大红的酒坛。也有用透明的玻璃瓶盛装的,那瓶就象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一般,雍容大度,里面盛装的醪糟,软软的,酥酥的,白花花的,漂漾着,清晰可见。礼品型的醪糟价格较高,用青花的陶瓷坛或者陶瓷缸盛装,瓷坛上画着呈祥的龙凤或者花草,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素朴大方,让人疑心那是景德镇极为名贵的瓷。打开坛罐,而坛里又确实盛装的只是芳香的醪糟,舀一勺,香甜、凉爽、解渴、提神、芬芳、酥软,满屋飘香。
       醪糟最常见的吃法,是掺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两个鸡蛋或捏上几个糯米汤圆放在锅里小煮片刻,起锅舀出。家乡的醪糟,因其曲药配方的独特,加之盆地气候,新出缸的醪糟吃起来芳香糯软,入口化渣,又香又甜,甜而不腻,爽口怡心,意犹无穷,让人念念不忘至极。
       小时候,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跟到父母身后去当“撵脚狗”,一到亲戚家,洗帕热水脸,沏杯薄荷茶,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香香的,烫烫的,热气腾腾,烟雾袅袅。拜望之人家先用醪糟待客,既显示对客人之尊重有加,又彰显女主人家之贤惠。醪糟可以充饥,甜水可以解渴,驱尽一路风寒,卸下一身疲惫,尽显亲情温馨和珍贵。
     “水不打不浑,人不走不亲。”一包不足一斤的白糖冰糖,一把陈年的干面,居然可以反复走上好几户人家,礼物虽轻,情谊甚浓。午饭之前,先喝醪糟,称作“打幺台”,大人也常逗我们小孩说,吃醪糟时那热气是吹不得的,如果吹了,今后讨婆娘到老亲爷家去接婆娘时要落大雨,走不完的滑路,吹了醪糟脸上还要长酒子颗颗,像永兴场上药铺里的邓麻子一样,满脸全是窝窝,一打呵欠,就像一个团的兵力在集合……所以,小时候,懵懂的我,在亲戚家喝醪糟的时候,尽管热气腾腾的醪糟开水烟雾弥漫,也是万万不敢去吹那醪糟的雾气的,只是憨厚似猪吃潲水一样埋头傻喝。
      醪糟因其原料简单,制作方便,所以乡间无论贫富人家,均可酿造,四季不缺。那时候,贤慧的母亲常常是自己动手酿造醪糟:先将糯米,又叫酒米,用水泡胀,放进锅里蒸熟,用烧开后放凉的白开水或者清凉甘醇的井水发散,洒上曲药,细细拌匀,然后盛入家中的一个大洗脸盆内,撒上稻谷脱粒后的糠壳压紧密封,甚至加盖棉絮等厚物捂盖。有时候干脆就塞进被窝,一天一夜之后,满屋清香四溢,仿佛八月桂花遍地香,于是一切的一切便宣告大功告成。酿好的醪糟装进瓷坛,盖上盖儿,放进厨房大青石水缸里,吃上十天半月,坛内的醪糟竟也依然鲜美如初,一点儿也不会酸,一点儿也不会坏,效果和现在的冰箱差不多,神奇之至。若意图酿酒,那就得多用曲药了,这样酿出的醪糟味太冲,不大好吃,但出酒率高,醪糟里的汁水,就是米酒,度数不高,温和,香醇,有点象现在的啤酒。后来,读《水浒》过景阳岗打虎的武松,连吃十八碗酒,我想那其实应该就是这种醪糟中酿出的米酒,如果真是现在酒厂里烤出的那种60度左右的烧酒老白干,喝将下去,别说打虎,先不自身醉死那才叫怪?
        小时候,我便常去偷吃那盛在家中大瓷坛中的醪糟,有时候贪心喝得多了,脸醉得红红的关公一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很多时候,竟倒在自家米仓下的柜子旁呼呼地睡着了。一觉醒来,懵懵懂懂竟不知身在何方。那时候,家乡小镇的街上,每逢当场天,便有一个兴隆场到永兴场赶场的卖酒曲的老婆婆,那婆婆头发花白,走路蹒跚,挎个小竹篮,走街串巷地叫卖酿醪糟的酒曲,有时候也在永兴大桥的桥头地上铺开一张亮油纸,摆在地上卖酒曲,那曲药四四方方的,雪白雪白,就象现在打麻将用的骰子,用纸包好,一包三粒,一角钱一包,酿出的醪糟,吃起来又香又甜,又糯又软,入口化渣,一点儿也不腻人,味道真是好极了。时光荏苒,当年那走街串巷卖酒曲慈祥的婆婆和贤慧的母亲均已不在人世了,如今,我再也吃不成她们酿制的醪糟了,怅然若失之中,但那醪糟的清香、甘醇、美味和有趣却早已溶入了我的记忆之中,生命之中了!
       很多很多夜深人静之时候,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念起家乡的那些人们来,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仿佛故乡池塘里碧绿的莲叶和风生水起的涟漪,还有淡淡的桂花馨香和浓浓的醪糟味道,沁人心脾地轻易地就将我醉倒……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5_151:}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6-4-1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楼主点赞!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5_165:}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5_165:}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