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19|评论: 16

[文学.历史] 赶青羊宫花会的郊游野趣[三][ 原创修改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它带”彩”的耍法有拉弹簧打弹子进洞,按积分累计得奖,比照台球简易化的克朗球,气枪打靶,还有套圈圈儿的。
套圈圈儿需要的场地较为宽敞,周围钉起木头桩桩,用绳子绷个半径三米左右的大圈,圈内约一米远就摆放着火柴呀,小不倒翁呀这类低价物品,往里有按起会叫的小玩具、万花筒,总之是价钱越贵离你越远。再进去有香烟、打火机、电筒,最中间立起一口布面箱子,身披红绸,上头放得有盆盆碗碗、烟、玻璃花瓶,向上耸起像一座尖塔,这是最高的奖项。    套圈直径约十公分,青篾做的,很轻很薄,易反弹,有时候你投得很准,眼看到就套上一包黄金龙了,正要高兴,那圈儿像有灵性,生怕主人家吃亏,一触碰便迅疾弹开,让你空欢喜。
花钱来套圈儿的人不少,更多的偎倒看,人丛中,时常发出”呀”,”哦”,”差一颗米”,这样惊惊咋咋的声音。在热闹的气氛中,套圈人能不能回本取利已不重要,他一出手就牵动着侧边人的情绪,大家助威也使他飘飘然,有时反而出臭,像投篮来个三不挨,引来哈哈大笑。
也有急性子买几十个圈儿,套几个不得行,就毛咯,把剩下的圈圈儿像泼洗脚水那样,全部朝中间甩过切,心想总要框到点儿噻,说不定会整个大的。
卖圈的都是老江湖,早有防范,说是按规则圈圈儿要完全放平,哪一边稍微有点翘起得就不算。不过,也没得好多筋扯,大家都晓得,赶花会主要是来耍,并没有哪个想在这儿赶起坎,捞个几七几八。
野坟山那边有方圆几十米的一个大坑,不晓得原来是不是地陷而成的,坑底宽平干哨,每年子都有人在这儿练习拉弓射箭,在坑坑的另一边放得有箭靶,地势正好,不会伤人。好多观众都站在周边高头看,只听得”嗖嗖嗖”的声响,领略拉弓放箭的罡风豪气。
以前花会还兴比武打擂,叫打金章打银章,最后的擂主还要打马游街,后来没有了。但练功健身之风还在,当下,各门派又开始功夫散打比赛,或许就是过去打擂台的一种延续吧。
与射箭地势低洼相反,演马戏的要在大坝子头用篷布搭建表演场地,有点儿像大号的蒙古包,只是中间没封顶,用好多根杉杆儿捆梆组合,竖在中央,作为周边篷布的中柱支撑节点。有几层楼高,上面插了很多彩旗,拉着绳子,软梯,顶上橫杆还有坐椅。这些都可以作高空表演,但实际很少进行,有时吊吊胃口。
由于它高,多远就能看到,加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更有宣传广告作用。马戏团、杂技团大约是内蒙、河北、河南等地来的,有点儿中国本土吉卜赛的影子,是一路游走卖艺的人;困难时期本地也曾有过民间火把剧团,后来喊草台班子;现刻还有专门在农村或者小地方混的”光猪艺术团”、假和尚功夫表演团,以及嚎丧团等等,这些属于变异类型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处跑滩的除了马戏、杂技、魔术团外,还有一种看了使人噁心的演出,叫啥子飞车走壁:用木料加钢材”箍”了一个上大下小的直径几十米的”桶王”,车手骑两轮摩托,后来又有开汽车的,先在桶底转圈圈,速度越来越快,车手紧轰油门,突然发力开进上旋跑道,依靠离心力,在大桶近乎垂直的圆形壁头上飞奔打旋旋儿,发出很大的轰隆声。观者看的是玩命,听的是噪音,耳边暴响着像有神经病的女解说员的惊呜呐喊,只有怪异,毫无美感。大家都晓得,车子在飞速前进时,向外的张力大于地心引力,它就不会掉下来,除了闷胆大,麻外行,趣味全无……据说现在外地又有了,是用不锈钢构建的镂空大圆球,既现代又洋盘,但喧闹如昨,单调依旧,还是没得多大意思。
花会早期还有西洋景,又叫西湖镜儿,从名字上看应该是由海外传至江浙,再到西蜀的。在先一种比较大型,丈多长,有十来个圆镜孔,观众坐在长板凳上,用一只眼睛看。两端各有一人站在高凳上,敲锣打鼓,连说带唱。图片是黑白照片,有老式火车汽车,洋人生活之类;装图片的格子上下两排,可挪动,由两头说唱者推耸滑行换片。应该比无声电影更早传入,是电火戏的前生。
之后,本地也有仿照的,已小型化,只有两三个镜孔,业者一手打鼓乐,一手拉线换片,图片已变为绘画,如直奉战争,三英战吕布这些,观众多为小娃儿或者低层次爱看希奇的市民。
此外,野坟山一带道路逼仄盘曲,环境气氛有些诡谲,下九流如点痣、拈彩头儿、测字算命、编筐筐、慕光、摆残棋、拔牙齿、卖耗子药的起堆堆,最有乡土文化要算卖粗劣刻本的摊摊儿,有<<麻衣相法>>、<<周公解梦>>、<<小菜打仗>>这些,偎到看的一般是附近农民,市井街娃儿,干梆老头儿,居士婆婆,萝卜白莱各有所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30 收起 理由
sunfly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4-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沙发占倒,明天慢慢看。呵呵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4-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看了 欣赏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16-4-4 18:01
先把沙发占倒,明天慢慢看。呵呵

感谢老弟沙发,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风版审阅回复,问好。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4-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走江湖的众生相,在孙老师笔下栩栩如生,拜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耳兔 发表于 2016-4-4 21:24
老成都走江湖的众生相,在孙老师笔下栩栩如生,拜读了!

凭记忆写的,远没有当时的复杂,精彩,感谢周老弟审看佳评。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4-5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几年前,我买过一套专讲成都市井小故事的丛书----《成都掌故》,分上中下三本。老不颠东老师的这些有趣的故事,按我说都该收入篇中。读起来亲切,回味悠长。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fw5086 发表于 2016-4-5 04:22
好几年前,我买过一套专讲成都市井小故事的丛书----《成都掌故》,分上中下三本。老不颠东老师的这些有趣的 ...

感谢小老弟审看,但我这个,一是才写不久,二是在圈外,不入流吧,只与同好摆点儿闲龙门阵而已,握手。
发表于 2016-4-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细细看了一遍,老兄把当时赶花会的玩艺收录了许多,但也只有十之三、四。在我的记忆中,在当时的花会上,玩的、看的、吃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玩一个整天都不会觉得厌烦。我记得,当时带上两、三角钱,就可既玩得高兴,又吃得舒服。真令人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16-4-5 10:44
今天细细看了一遍,老兄把当时赶花会的玩艺收录了许多,但也只有十之三、四。在我的记忆中,在当时的花会上 ...

是呀,仅凭记忆,说不到好多,你老弟也去过多次、且有时间差,可补足就更丰富更立体了。
发表于 2016-4-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颠东 发表于 2016-4-5 10:55
是呀,仅凭记忆,说不到好多,你老弟也去过多次、且有时间差,可补足就更丰富更立体了。

       其实,不只花会期间,一年四季,青羊宫那一带的路边,一直有看的,或是耍魔术、耍杂技的,或是唱歌卖艺的,或是耍猴戏的,或是卖狗皮膏药的,啥样的都有,一种玩艺就扯一个圈子,有时会有五、六个圈子。耍的人一边亮玩艺一边喊:“要钱不要钱,摊摊要扯园”,不一会,就围上了一圈人看稀奇,反正不要钱,不看白不看,看了也白看。有时,表演的人还会拉你助演,助演完后,还会给你一点小东西留作记念。如果要把各个摊摊都看一遍,常常要花半天或大半天时间,我常常在下午逃学去看,看完了,就回家吃晚饭了,有时回家晚了还要对家长扯谎说被老师留下补作业了。      我记得,《小菜打仗》写得很形象、很风趣,其中有这么几句“***眼看要败仗,搬来了南瓜老将军”,“江豆杀得来筋吊筋,汗菜杀得血淋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4-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了,珍贵翔实的记录。
发表于 2016-4-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菜打仗》记错了,而且记得一塌糊涂。上网查了查,是当时的四川金钱板,唱词是:
豆腐天子登龙位,要杀小菜一满门。
花椒、胡椒去报信,禀报南瓜老将军。
冬瓜拿来做大炮,一根豇豆当火绳。
对准豆家打一炮,打死豆家百万兵。
豌豆吓得直打滚,苋菜杀得血淋淋。
韭菜一见心难忍,手提宝剑杀出营。
丝瓜老了才叫笨,周身成了一包筋。
茄子吓得去吊颈,头上纱帽戴不成。
豆芽才叫死得嫩,刚刚出世命归阴。
海椒吓得爬上树,老来绯红少年青。
萝卜土里放把火,自己烧成白心心。
红苕吓得驾土遁,团转牵起绊马绳。
芋儿杀得遍地滚,白苕拱土拱得深。
双方打得正起劲,来了厨倌老将军。
厨倌刚打菜园进,满园小菜都吓昏。
任凭收拾和打整,丢下水牢用水淋。
切好解到锅州府,盐巴一撒软了身。
麸醋豆油一身“笨”,煎好押到碗平城。
碗平县官不敢审,桌州府官不做声。
莫法只好把客请,来了八府老大人。
人人礼节又恭敬,你推我推审不清。
筷差解到狼牙府,进门就遇舌太君。
太君年老不过问,案子交给下喉吞。
下喉执法很公正,才把小菜仗火平。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16-4-5 11:40
其实,不只花会期间,一年四季,青羊宫那一带的路边,一直有看的,或是耍魔术、耍杂技的,或是唱 ...

老弟说的是,只是青羊宫最集中,四门乡场都有,那时读走读的娃娃到处打撂边鼓,安逸惨咯哈。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sunfly 发表于 2016-4-5 13:37
认真拜读了,珍贵翔实的记录。

感谢美版审看,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弟有根据,但那时摊摊儿上也有土纸刻本卖,可能同源,究竟孰先孰后,不知道,都指同一唱本,并行不悖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