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营造正气之风 4月4日,《广州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关乐于助人的新闻。在广州增城一辆二汽104路公交车上一名患高血压的老人突然发病,面对这样突然的事情发生,车上数十名乘客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商量事情的解决办法,最终他们决定在距终点站4个站位置的地方提前下车,腾出一辆空车好让司机带着老人快速赶往医院就诊。车上数十名的乘客,他们没有一句怨言,自愿为抢救老人而主动下车,这一幕让多少人为之感动,这种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显得格外耀眼。 乐于助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精神。但在现在的社会,乐于助人成为了一件稀有的、奢侈的事情,很多人敢想却不敢做,社会公德渐渐远去。这一切全是因为“做好人反被诬”的事件层出不穷,让越来越多的人想做好事却不敢做,做了好事却反而给自己惹来麻烦。人们在大街上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上前帮助,而是怀疑起弱势者的动机,这样的社会局面有着些许无奈。 实际上,社会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需要真情的流露,需要温暖的问候。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面对他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给予别人温暖的帮助,社会风气将得到极大地改善。乐于助人不仅是一种品格,更应该是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很难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只能起到一种自行约束作用,它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因此,想要让“乐于助人”的风气重新再社会上扩散开来,就需要有关部门的机制保障。实际上,大多数人不是不愿意救助他人,而是不敢救助,他们畏惧“反被诬”的舆论力量,因此建立长效的机制才是对大多数人的有力保障。以机制保障为主体,媒体也是责无旁贷起到宣传的积极左右,对于这样乐于助人的行为要给予褒奖,营造一种正气之风。政府相关部门也要严厉打击那些“害群之马”,借助实时监控,揪出那些碰瓷人群,还给好人一个清白。进一步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让法律与道德相伴而行,成为道德的保护神等等,都是宣扬“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力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