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随着4月8日跨境电商进口新税制的实施,海淘免税时代正式终结。而就在税收新政实施前夜,11部门共同公布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近两个月来,这份清单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高悬在B2C跨境进口电商的头顶,一旦所经营的商品未写入清单,这对于企业来说就如同遭遇灭顶之灾。
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是,清单上1142个税号涉及了目前主要的进口商品种类,只有少数东西,比如消费者关注的境外配方奶粉可能要下架了——配方奶粉虽然出现在清单上,但其后的备注称“按《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实施注册而未经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除外”。不过,这个例外条款很模糊,解释空间或许很大。
但说实话,标准模糊并不是好事,可松可紧,意味着权力运作有空间,而这个空间往往是灰色的。再比如,“依法不属于普通食品或依法需要注册备案管理的特殊食品除外”,可是,何谓“普通食品”呢?
我注意到,类似扫地机器人、谷歌眼镜等较为小众的高科技消费品,这一次没有出现在正面清单中。相关部门表示,清单将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话虽这样说,不稳定性与不可预见性,却是正面清单制度的致命缺陷,因为清单的调整,会永远滞后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业内一直呼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把禁止海淘的商品单列出来即可;但是,我们最后看到的仍然是正面清单——清单里没有,就必须下架。哪些东西可以被列入清单,哪些为什么又不能,背后的运作与博弈,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虽然正面清单能够更好实现管控意图,但它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显然存在抵牾。
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东西能够海淘,不是国内消费者说了算,也不是海淘平台说了算,而是权力说了算。正面清单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增设行政许可。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对跨境电商反而繁政收权,实在显得突兀。
有网友开玩笑说,刚说完减税,跨境电商就增税了。对跨境电商从鼓励到限制,着眼的不只是增加税收的考虑,而是要留住国内消费。可是,左一记税收拳,又一记清单拳,恰恰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代价的——海淘有些东西,价格会更高;清单之外的东西,则干脆被禁止海淘。对国内消费者而言,甭管舆论怎样分析“影响微小”,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那么对国内企业呢?同样不是好事。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从海淘中每多掏一块钱,他在其他消费中就不得不少一块。限制海淘所保护的,是那些相比国外产品没有多少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人们因此多花的钱,本来可以用以促进更有竞争力的其他国内产品和企业。那些暂时获得好处的企业很容易看得见,但是,那些长期来看利益受损的其他企业却没漠视了。
相比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之美,海淘税收与海淘清单的组合拳,无论怎样拿捏尺度,也必然会打到一些企业、一些行业,这是值得忧虑的。海淘新政保护了谁,又打疼了谁?谁必须保护,谁活该挨打?这个题目,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