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寨:曾经的“抗蒙八柱”之一新闻来源:四川新闻网
东寨门 燕山寨位于蓬安县河舒镇桃花村对面的燕山上,之所以叫燕山,是因为春天燕多之故。又因山上时常云雾缭绕,也有云山、披衣山之名。
7月18日,在临近山顶的路旁,笔者看到,这里有清代摩崖石刻、运山故城的残垣断壁。山上,地势平坦而开阔,住户不多。见笔者上山探奇,一位姓周的八旬村民表示乐意充当一回向导。在老人的带领下,沿着杂草丛生的崎岖小径东行,约2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一处绝壁前,刀削似的绝壁上,有一块石刻。老人说,这就是“保佑记功碑”了。
站在这块记功碑前,读着上面苍劲有力的石刻碑文,一段发生在700多年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
宋末,蒙古铁骑践踏神州大地,烽火烧到蓬州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公元1243年,湖北蕲州人、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余玠亲临运山城,指挥修建防御工事。
公元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击毙蒙军主帅汪德臣坐骑及其弟汪直臣,迫退蒙古军。
公元1253年,随着利州(广元)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在官兵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公元1256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保佑记功碑”。
据史料记载,余玠死后,他的继任者又增修了一大批山城。这些山城建筑在要冲之地,彼呼此应,构成了阻遏蒙古骑兵的有效防线。当时最大的山城有8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这“八柱”是:金堂的云顶城,蓬安的运山城,苍溪的大获城,通江的得汉城,奉节的白帝城,合川的钓鱼城,高坪的青居城和剑阁的苦竹城。
据说,燕山寨共建有12座寨门,与“宝佑记功碑”紧邻的,就是东寨门,这也是保存尚好的一道寨门。它高约2米、宽约1米,顶为一石拱,内有宝瓶盛花图案,一块清嘉庆年间雕刻的“天外一峰”石碑,静静地躺在寨门下面。拱下两边各立一石柱,拱、柱之间,垫有古木作为支撑。古木历时700多年而不朽,令人称奇。
在东寨门附近,一块刀削般的岩石上,三尊神仙塑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周姓老人说,这三尊塑像在“文革”中曾被甩下山去。后来,有人偷偷将其抬上山来,安放回原处。
老人说,在西寨门附近半山腰的峭壁上,还有一古石洞。据说,这是当年张献忠军的藏身之处。
攀着山草树木,小心翼翼地沿着一窄小斜坡而下,不一会,眼前便出现一个约1米高的石洞门。洞门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躬身进洞,石洞大约10米深,靠悬崖处的墙壁以大岩石垒就,设置了6个方正的洞眼。老人说,这就是张献忠军架设“牛耳朵”大炮的射击孔。(南充日报:郭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