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
傈僳族高腔
项目简介: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其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民歌则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一般傈僳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即可信口而唱,这种无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间、地头或是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德昌县的金沙和南山这两个傈僳族乡地处僻山之中,是傈僳族歌手们充分施展才能放声歌唱高腔民歌的地方,入山可常常听见山上高亢的歌声数日不绝。
德昌傈僳族高腔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其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极为自由,韵味浓厚,颇具感染力。广泛流传于四川南部傈僳族所在地区,尤其以德昌金沙乡和南山乡一带的花傈僳族中最为流行。傈僳族中的花傈僳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妇女能歌善舞,有着悠久歌唱传统,德昌傈僳族高腔是傈僳族妇女最喜爱的歌唱形式。其少女以上年纪的妇女均喜唱歌,无拘无束,开口即歌,出口成诗,一唱百和,大凡生产劳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均离不了唱歌。以歌唱作为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因此,傈僳族民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谣。高腔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德昌傈僳族高腔的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一段一乐句,同一曲调稍加变化反复演唱,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式大跨,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后以假声歌唱,临末以本嗓音拖腔,然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嘎然而止,结束全句。其音韵和谐,节奏自由,或热烈奔放,响遏行云,或低沉缠绵,幽怨哀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内容上,这些歌谣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最直接地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田间劳作的欢欣,居家日子的恬美,喜庆祥和的祝愿,伤感悲痛的回忆,美满爱情的憧憬和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涉及傈僳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过去傈僳族世居山地,大山是傈僳族的家,山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隔山隔水的环境却炼就了傈僳族妇女婉转悠扬的歌喉,唱出一曲曲高亢嗦亮令人心醉的歌谣!高腔,不仅是傈僳族民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长期居住在凉山德昌金沙乡和南山乡一带的花傈僳妇女,在生产劳动、生活、爱情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歌演唱风格——傈僳族高腔民歌。
傈僳族高腔民歌享有傈僳族“川剧”的美誉,有字清、腔纯、音高、大小腔互衬、刚柔相映等明显特征。它一般由一人演唱,与傈僳族葫芦笙以复调的形式出现在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现场,歌、葫芦笙、舞蹈为交织体的声音加上视觉上的肢体动作形成了傈僳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傈僳族高腔民歌也可一人自娱自乐在几人或一个人的小环境中演唱,唱词取材于傈僳族民间传说或即兴赋辞。随着唱词的涵义和演唱者的心境变化,高腔拾级而上,顺流而下,发音领域和谐而酣畅,使听众从唱腔艺术中得到或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或忧郁、伤感的美的享受,进入时而悲壮淋漓;时而缠绵含蓄;时而爽脆流利的美妙境界。难怪乎,山外的客人常说:傈僳族高腔民歌具有余音绕梁或三月不知肉味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