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村一景
环境优美的龙尾村小学
村子里到处可见忙碌修建新房的村民
七十四色青山逶迤如千年神龙入江探海,三十二梁绿树参差似百代棋圣布阵行兵”。龙尾村村口这副对联道出的就是三十二梁美丽风光。近日,巴中日报、巴中晚报采访组一行来到三十二梁,感受这里由闭塞深山到幸福热土的华丽蝶变。
破解交通桎梏“空心村”人气重聚
三十二梁是一个地理名词,其范围涵盖平昌县青凤镇、云台镇、邱家镇等7 个乡镇。然而,绿水青山的背后是一清二白的贫穷,层层叠叠的大山也是人们通往外界的阻碍。距最近的鹿鸣镇直线距离只有2 公里,但出行上梁下河一趟要2 个多小时。受制于交通,当地物产卖不出去,外面产品运不进来,龙尾村积贫积弱趋势愈来愈烈。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的100 余人多属老弱病残,全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成片良田荒芜,村子一片寂寥。
云台镇人大副主席陈大文是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他说,交通是制约三十二梁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2013 年9 月,他入村了解线路时,由于山高路陡,荒草丛生,特意租用的货车根本爬不上这里的坡,得靠挖土机在后边推才行。
2013 年,平昌县启动该区域的连片扶贫开发,决定以交通建设为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当年10 月,全长19.8 公里的快速通道(朱清路)项目启动,2015 年5 月通车,将龙尾村与青凤、朱家湾连接起来,上通巴达高速,下接平昌乡村旅游环线,实现该片区道路大贯通,现在的龙尾村到平昌县城仅半个小时车程。
畅达交通只是这场“ 蝴蝶效应”的开始。当地政府随后又花大力气改善当地基础及公益设施。曾经的烂泥路变成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田间小道也变成颇具特色的石梯路;投资数百万元的龙尾村小学已于去年建成。
经过两年建设,三十二梁地区基本实现社道路连成网,村道路通到户,产业道路长达30 多公里,覆盖全园区,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如今的龙尾村,茶树依山绵延,塘库碧波荡漾,外出的人们也陆续回来了,今年已有500 多人留在家乡发展。
深挖农耕文化400 岁大院迎新生
14 日,一场春雨后,走进龙尾村,近处一栋栋传统川东北民居飞檐翘角,远山云雾缭绕,别有一番风情。
龙尾村不仅有好山好水,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地有句俗话“蔡家的钱,刘家的官,龙尾村的发展不怕没明天”。明清时期,龙尾村蔡氏一族就做起了米盐、食宿生意,成为了一方望族。刘家则是远近一带闻名的书香世家。
家大业大的蔡、刘两家在龙尾村修建了蔡家大院、刘家大院。蔡家大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2014 年7 月,平昌县在保持大院原有的建筑风貌上,组织专班收集、挖掘县内独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工具和民俗文化,利用蔡家大院闲置农房,建成我省首家以巴人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4 月23 日,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平昌分会场暨巴中市平昌第四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这里开幕。平昌县城的游客何权说,这里陈列的风车、碓窝、石磨唤起了童年的记忆,特别亲切。
蔡品儒是龙尾村蔡氏一族第九辈长孙,他说,蔡家大院共有32 间老屋,以前院子里挤了16 户人,每年过年要坐七八桌。打造蔡家大院后,大家都把房子租了出去,现在大家最期盼的是村里廉租房能尽早建好。陈大文介绍,龙尾村廉租房项目于今年3 月中旬动工,总共规划28 户,户型为2 室1 厅,预计10月底可完工,年底实现入住。
“老观念跟不上新时代” 乡音不改观念改
“山高皇帝远,饭吃了才洗脸”是龙尾村一句俗话,指的是以前村民早上起床后不洗脸。龙尾村小学教师徐定周告诉晚报记者,由于以前生活环境闭塞,不少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也不大重视教育,“大家越穷越觉得知识没有什么用”。
徐定周说,以前学校就是几间土坯房,操场上野草丛生,孩子们玩耍的方式就是在草地上打滚、玩泥巴,由于学校没有围墙,甚至有村民到校园里来放牛。新学校于去年修好后,学生就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设施学习英语、美术、音乐等优质课程,“大家越来越看重教育,不再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混日子的”。
陈大文介绍,当地不少群众在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这也曾是农村工作推进的大难题,特别是村里为了引进产业需要平整或搬迁一些房屋、坟墓时,很多群众意见很大,他们认为迁祖坟、改宅基会影响家里的风水。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众多村民的观念开始改变,逐步与现代文明和时代意识接轨。
“ 政府经常给我们举办各种培训,这些知识很有用。”开农家乐的孙良平说,来村里的游客很多是城里的,在卫生、设施等方面达不到客人要求就会没生意,所以他专门从城里请来厨师,这几天正咨询该如何办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他也意识到屋后的鱼塘有安全隐患,需要加装护栏才行。“靠老观念看新问题肯定不行,村子发展,我们的意识也得跟上。”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陈浩 陈杨 杨佳 向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