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54|评论: 0

[焦点关注] 我是一颗“螺丝钉” ——记“甜城工匠”廖宗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硕大的生产车间里,数台机器正有序运转,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件件产品被生产了出来。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车间内竟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只有一辆载货车在快速地进出,运输着不断被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是在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一车间看到的场景。
  这都是公司工务器材车间主管设备的工程师廖宗军的功劳,从1990年开始在公司工作以来,廖宗军积极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近3年来,廖宗军独立完成国家发明专利3项,与同事合作完成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产生了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条铁路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夹杂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有可能影响到整条铁路的安全运行,必须做到精确生产。廖宗军通过不断学习,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将铁路器材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到了新高度,成为了同事和领导口中的能人。
  不断学习,小工变成工程师
  1968年,廖宗军出生于隆昌县界市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内江人。1987年,不到19岁的他去隆昌工程机厂干钳工,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直到1990年,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廖宗军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来到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26年。而工作的内容,依然是他熟悉的钳工工作。
  因为公司地处偏远,在那个高新技术人才稀缺的年代,引进外来人才显得尤为不易。1999年,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决定通过考试,在公司内部选拔优秀员工,前往成都理工大学进行深造,自主培养优秀人才。在钳工岗位踏踏实实干了10余年的廖宗军,靠着工作累积的丰富经验和日常的学习,从数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地拿到了去往成都的车票。
  廖宗军在成都理工大学学习了3年,主要学习机械制造与设备。3年来,廖宗军像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疯狂地汲取着新知识,并结合10余年的工作经验不断进行分析总结,个人技能和知识储备得到了很大提高。2002年,毕业后的廖宗军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公司担任技术员,负责设备的管理、优化升级和自制设备的设计新置,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廖宗军通过现场工作,不断消化改进所学知识,最终成长为了主管设备的工程师。
  革新设备,多次获得国家专利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任何设备投入生产之后,都会面临一个改进升级的过程,而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工务器材车间设备升级的推动者就是廖宗军。据了解,该公司现主要生产高铁产品,包括弹条、螺栓、高铁钢轨、扣件和机身产品,销往国内各大高铁线。
  从2002年开始从事设备管理工作以来,廖宗军积极创新,革新设备,减轻公司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原先高铁产品螺栓制丝的设备传统部分设计不合理,容易磨损产生间隙,造成产品折叠、烂扣,并且该机床用于调节两端起落滑铁的齿盘,无法进行无级调整,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廖宗军发现问题之后,主动思考,积极钻研,最终设计出了“一种用于三滚碾丝机的万向接”,使齿轮进行无级调整,自动调整任何角度,解决了因为产生间隙而导致产品磨损坏掉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出了“一种用于三滚碾丝机的起落支撑”,避免了靠垫铁皮来调整用于支撑的吊承间的风险,很好地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设计,分别获得了公司技改1等奖和2等奖以及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高铁产品螺栓加热过程中,必须保证产品加热温度的均匀性,防止产品过烧及温度不够的现象。“以前的一件产品,需要职工在手里面过好几遍才能够最终生产出来。”廖宗军的同事张家东告诉记者,以前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由职工一件件的摆放,职工的劳动强度很大。针对这个问题,廖宗军分别设计出了“一种棒料自动上料机”、“一种用于螺栓制丝的多级联动全自动上料机”和“一种用于金属件垂直提升自动排序机”,保证了产品质量。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产品只需要倒入料仓内,开动设备,设备就自动送出并整齐将产品一件件排列到加热器,不再需要人工摆料,实现了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就出现了生产车间无工人但是生产依然顺畅的情景。该项技改获得了公司技术创新2等奖,获得国家两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这是我最满意的设计。”对此,廖宗军自豪地说。
  廖宗军在产品革新方面作出的贡献其实还有很多,获得了独立完成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与同事合作完成的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产生了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心为公,领导同事赞不绝口
  从2006年公司开始接触高铁行业以来,廖宗军就全方位地开启了自己的革新之路,每一项设备的革新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和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挥汗如雨。
  “高铁对产品的要求更高,而且审查也更严格,这就要求我们产品的生产必须要跟得上才行。”为了革新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廖宗军开始了长期的加班生涯。他告诉记者:“要探索新技术,就要仔细的去进行机器的几何参数对照、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等等问题。”白天廖宗军要带好团队保证生产,这些繁琐的工作只有留在晚上来进行,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
  “高铁的要求比较紧,压力也比较大。有时候睡觉睡到一半突然想起有问题就马上起来改。”廖宗军说,有时候一个新技术需要改进一两年才能完成,长时间出于这样的状态,“同事说我都被弄成神经病了”。
  在廖宗军带的学徒杨安波的眼中,师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完美”。2011年杨安波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公司,就一直跟着廖宗军学习,5年多下来,杨安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甚至获得了一些国家专利。但是对于廖宗军,他依然表示还有很多东西要向他学习。
  去年国庆长假和春节期间,因为公司急供一批产品,本来应该在家陪伴家人的廖宗军,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假期,马上赶回公司工作。杨安波告诉记者:“廖师傅非常的敬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宁愿自己加班加点都要把工作及时进行安排、布置。平时对我的指导也非常仔细,让我学到了很多。”
  “除了工作,在生活上廖师傅也对我照顾有加。”杨安波回忆说:“有一次,我因为鼻窦炎急性出血,师傅知道情况后,马上来我家将我送到医院,并且联系了工会领导来看望我,这让我很感动。”
  “廖宗军从一开始的普通钳工能够成长到今天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廖宗军的同事张家东告诉记者,“廖宗军对设备头脑想法多,通过他的革新,老式的装置改变了,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还在环保治理和原材料主力工艺上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高铁行业的发展要求是三高一化,即高起点、高装置、搞发展和信息化,过去的老旧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廖宗军在这高速发展的列车上,扮演着一颗螺丝钉的角色,看似平凡,却作用巨大。而祖国的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螺丝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