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易发。2011 年以来,我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引擎,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通过预防、治理、搬迁三举措,连续四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南江县将营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住进新居(资料图)
成功避险61 起 避免伤亡11000 余人
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397 起,灾情1255 起,直接经济损失2.8 亿余元,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4.2 万人,成功避险61 起,避免伤亡11711 人。
汛前抽派专人,对险要地段和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城镇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详查,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中重视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联合住建、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巡查,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319 处,及时有效处理61 起地质灾害事件。
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监测员五级监测责任体系,层层明确防灾责任人,做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监管全覆盖。创新监测预警手段,建设6 处专业自动监测点,发布手机短信、微信预警预报信息60万条,建立语音自动反拨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对79 个基层所统一配备办公设备,举办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培训1200 场次,应急演练450 次,覆盖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3.6 万余户45 万余人。
实施工程治理145 处 排危除险190 处
2011 年以来,我市累计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45 处,排危除险190 处,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53 亿元,有效保护了8792 户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坚持专岗专管、专人负责、跟踪督办、台账管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抓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提速30% 以上。坚持在建的15 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监理员“ 五员”到岗履责,统筹协调好项目实施。坚持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借助188 个基层组织、2301 名群众代表、96 名督导组专家力量,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日常监察和突击巡查相结合方式,把监督检查贯穿项目施工始终。
查找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手段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定期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重点督查的机制。对财评,招投标、设计变更、初验终验和临时用地、青苗附着物赔偿环节,逐项梳理出问题类别,逐项限时消化解决。
6 万余名群众远离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2011 年以来,组织16091 户6 万余名群众,投入专项补助资金3.72 亿元,搬迁远离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投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3615 万元,集中打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聚居点53 个。
坚持“ 政府主导,部门主力,群众主体”的原则,统筹整合易地扶贫、土坯房改建、高寒山区移民搬迁等项目,实行多项目补助补贴,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户平均受益较单一的地灾避险搬迁补助金额提高2-3 倍。同时优先搬迁受危害程度高、洪灾倒房户、危房户及低保户群众,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让群众自愿搬、乐意搬。
以“ 巴山新居”和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区为依托,投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补助资金3615 万元,集中安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1324 户4977 人。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群众为主体,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谋划,配套建设交通、水利、医疗等基础设施,建立了一种适宜人居、乡村良好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了“ 巴山新居”在新常态下“ 业兴、家福、村美、人和”全面发展。
围绕产业扶贫,把“ 产村一体”作为前提,大力引进现代农牧业项目、开发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加工业和吸引回乡创业项目,形成一村一产业、一点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散居向中心聚集、产业向园区聚集、经济向市场聚集”的目的,保障搬迁安置户能就地务工、务农或经商创业,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恩阳区下八庙镇普济宫村、南江县沙河镇将营村等53 个村的搬迁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300 元以上,建卡贫困户减少20% 以上,切实让搬迁安置群众生活有改善、生产有保障、收入有来源。
全市360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人盯守
我市已进入汛期,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市将整体呈现出“涝重旱轻”的格局和次生地质灾害高发的态势。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60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防范。
据市气象局台最新资料显示,我市2016 年的总降水量在1100 毫米左右,有4-6 次区域性暴雨。预计大雨开始于5 月上旬,结束于10 月下旬。在此情形下,我市地质灾害将呈现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而突发性地质灾害,较2015 年相比,可能性较大。
据市国土资源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6 年我市属“重灾区”,全市共有3601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个县区均有分布,南江县、通江县境内靠山临崖地段、低频泥石流沟口等高危地段应重点防范。巴州区、恩阳区、经开区和平昌县境内的红层低山丘陵区域,泥岩层较厚,遇水易软化、滑移,容易产生群发性滑坡、崩塌灾害。
据了解,强降雨是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不规范采矿、不合理工程建设和乡村建房选址不当等逐渐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我市重点防范灾种主要为滑坡、崩塌。威胁对象为城镇、学校、重点水利工程、交通干线等等。威胁人群3.6 万余户16 万余人,潜在经济损失45 亿余元。
目前,相关部门已在360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设置危险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专人严防死守,进行视频监控,确保防汛防灾工作有序开展。
(来源 巴中晚报 实习生 蒲晓舟 本报记者 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