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想,初到喀纳斯景区,便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这便是故事的开始。话说,我最先到的地方是禾木,之前早有耳闻,禾木是全世界最美的乡村之一,还有“神的自留地”的美誉,你想啊,神都把它当成私有之物,那风景该是何等的美丽。的确,禾木的美真的无法用语言可以形容,它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以及成群的牛羊、神秘的图瓦人,都令人陶醉、神往,以至于我在禾木逗留许久,久久不肯离去。
当时,我正站在禾木雄伟的大木桥上,静静的欣赏着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时,忽然一阵疾厉的马蹄声袭来,我侧身一看,发现一匹马正朝我奔过来。本能告诉我,快点躲开,免得被马儿撞到,可是我并没有听出内心的告诫,反而伸开双手尝试拦了一下,奇迹发生了,马儿还真的停下来了,它瞬间变得好乖,让我忍不住用手去抚摸它的头。这时,一个十岁左右的蒙古族图瓦人小男孩喘着粗气追过来,他便是马的主人。
对于我帮忙拦住了他的马,他非常高兴,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我表示感谢,并力邀我去他家。淳朴的图瓦人如此的好客,我怎好意思拒绝呢?他家离我住的地方——禾木山庄很近,周围许多花草,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四周围了木杆。小男孩的父亲不在家,母亲知道了我帮忙拦马的事后,很是感激,留我一起吃晚餐。晚餐很丰富,有奶酒、有奶茶、有酥油、有油饼、有油筛子,说实话,好多食物都是我第一次见,更是第一次吃,感觉很奇妙,很可口,很美味,以至于我放下了拘谨,大口吃起来,大口喝起来。
晚餐结束,小男孩还希望我留宿,我很想,但我怕打扰到人家的正常生活,还是决定回到了禾木山庄。其实,我在禾木山庄住的也很舒服,这里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价位也合理,我十分满意。
回到山庄,尽管很累,但我并没有马上回屋休息,而是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看起了禾木的夜景,天空深邃幽暗,水声隐隐约约,花草们好像也睡了。此时,一篇文章在脑海浮现,那便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这样写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记得初学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直到来了喀纳斯,来了禾木,才发现这些点缀在叶子中间的山花,如明珠、像星星、似美人,感受到这里的微风,夹杂了丝丝缕缕的清香……然后重读这篇文章,方才些许体悟到那字里行间洋溢的美。
第二天,我准备离开禾木,到喀纳斯其他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在退房之时,我意识到,与小男孩相遇,也算是一种缘分,便打算向他们去辞行,没想到,当我走出禾木山庄大门时,发现那小家伙已经在门外等我了,原来母子二人给我准备了许多我爱吃的东西,还有一个手工制作的木雕。我感动的快要落下泪,不收,显得不尊重他们,收的话,自己心里也惭愧,毕竟帮孩子拦马,只是我的冲动之举,如果马依然朝我冲来,我肯定是毫不犹豫得闪开了。
辞别之后,我又独自上路了。路上,我打开一包吃的,边品尝边回想这短暂的经历,说不出是感恩、是感激还是感动。不管是什么,内心的那种温暖清晰可感。
沐浴着车窗外的阳光,我到了喀纳斯湖。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澄江如练,绿树苍山,大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感。听人家说,“喀纳斯”是蒙古语,译成汉语的字面意思有两种:一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一是“圣洁的水”或“王者之水”。两个意思都十分贴切。
从湖西岸的观鱼台眺望,可以直观地看到著名的“三道湾”。“观鱼台”,顾名思义,是为了观看喀纳斯湖特有的大红鱼而建。不过我以为,除了大红鱼,如果有水怪出现,顺便观察一下,想想也是不错的。如果赶在雨后,有幸会遇到奇特的“云海佛光”,一定会愈加觉得喀纳斯湖有一份神秘色彩。
看着群山环绕着湖水,湖水滋润着花草、林木,山、水、花、树彼此相映,和谐得融汇在一起,心里还是没能免俗得觉得自己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里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返璞归真,真正的人间仙境。这是我遇到过的最美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