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道德经》,看到这么一段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再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不管什么事,只要正确地去管理,再大的事也像炒菜那样容易。用法律去主持正义,打击犯罪,规范人们的所作所为,天下也就太平了 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正确的呢?其实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复制的,但也可参照历史上作得成功的范例。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马克思又把这句话作了补充:“历史的重演,第一次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第二次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两个故事可以借鉴。其一:汉朝的相国曹参,不好好地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和法规,天天纵酒欢乐,不理朝政,甚至卿大夫以下之官吏以及宾客给他提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常被他叫去一起喝酒,让他们“醉而后去”,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说不出来。这点,连他儿子也看不过意了,就给他提意见,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不但不听儿子的意见,还叫人打了儿子二百板子,赶了出去。此事被汉惠帝知道了,就把曹参叫了去,议论此事。 曹参说:“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哪个英明呢?”惠帝说:“我年轻,哪比得上先帝!” 曹参又问:“要谈治理国家的谋略,我与萧相国相比,皇上您看哪一个贤明呢?” 惠帝微笑着说:“恐怕你比不上萧相国吧?” 曹参乘机恳切地说:“皇上说得完全对,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萧相国。那么,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我们只要以身作则,认真地去执行就行了。不朝令夕改,不营私舞弊,管理好国家还是容易的,何需自作主张而花太大的精力”。 其二:在汉武帝当政的时期,河南的淮阳出现了很多私自铸造假币(当时的货币是铸造的)的人和事件,大小官吏、各级部门都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手段还是收效甚微。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汉武帝就把汲黯调去当淮阳太守。汲黯到任后,只强调了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落实了个人责任制,既没有对私人的铸造工具给以抄没,又没有判决一个人,这股铸造假币之风就销声匿迹了。这是因为汲黯在汉武帝时就以为官正直,不畏权贵而著称,他敢于当面批评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使帝“变色而罢朝”而让好人拍手称道,坏人闻之变色。 后人对以上的事给了一句精确的评论:参德高而黯威重也。 联想到现在,我国的法律虽然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对现有的基本秩序还是能够维护的,但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这就和我们的依法办事和认真执法有莫大关系了。有权的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有钱的投机钻营、拉拢腐蚀,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偷盗抢劫、杀人越货……,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极个别的。这些事之所以娄禁不止,除了没有认真按照法律办事外,就和能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执法有很大关系了。 最后说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伊尹见商汤的故事。伊尹名叫阿衡,是商朝时人。伊尹很想见到国君商汤说说自己的治国主张,但一直没有门路和机会。后来,商汤的妻子有莘氏需要一名会烧饭菜的家奴帮助做饭。伊尹打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去自告奋勇地要当烧饭的家奴。有莘氏同意了。伊尹就这样做了烧饭的仆人。这样,他便能够在干活的时候见到商汤了。伊尹见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趁着商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试着用他说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果然事倍功半,就把他任用为商朝的丞相,他就是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的经济逐渐繁荣,政治逐渐清明,国力也逐渐强盛,最后灭掉了夏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