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96|评论: 6

向修建升钟水库的建设者致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0922e0ot4rx1arad7ot7.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年,升水镇临江坪采石场张建英正在打条石,后排左二是张凤英
640.webp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建英(左)、张凤英(右)在升钟水库旁抚摸条石
《自带口粮修升钟水库 当年的“铁姑娘”在哪里?》一文通过报纸和微信发布后,很多热心微友、 读者提供线索。 其中一位叫唐洪强的热心读者带领记者参加了在南部县升水镇临江坪宋家院子举办的“原东风红光新建火花向阳五连队修建南部升钟水库四十周年庆典”,见到了其中的两名“铁姑娘”———张建英和张凤英。
  “铁姑娘”再回水库 回忆当年这里只是一条小河
 记者跟随张建英、张凤英一行来到宋家院子外的水库边, 蓝色的湖水闪着粼粼波光, 一百多米宽的水面停泊着各式船舶。“40多年前, 这里没有湖泊,两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脉之间是一条小河,河水只能淹到肚脐, 两边的大山深处只住着寥寥的几户人家,由于取水十分不便,当地村民在土地上主要种植棉花, 其次是粮食,很少种植蔬菜。”张建英告诉记者,“铁姑娘”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将毛坯石头打制成“规则”的条石,然后再找来3名男女搭档,4个人一同将条石抬到山上用于修筑水库大坝, 个别条石一只就有近500公斤重。
  近日在朋友圈热传的《从升钟水库到升钟湖》一文,其中“铁姑娘”石匠队的图片,第一排正中就是张建英本人。据张建英回忆, 拍照的时间应该是1977年初夏,地点就在升水镇临江坪采石场,照片是谁拍的她当时没在意,在她后方左二的就是张凤英
  拖拉机颠簸13小时 “铁姑娘”从南充到升钟
  据张建英介绍,她老家在原新建乡4村———莲花池(北湖公园)附近,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兄一姐。初中毕业几年后,身体强健的她参与了修建莲花池通往西河的下水道;那时,不到20岁的她就开始打制石头,力气不比男子逊色。
  “升钟水库南充市指挥部成立后便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水库的修建,当时指挥部下辖的5个连队共有1000多人, 我所在的新建连队就有140多人。”张建英告诉记者,1976年3月,由党员和团员组成的宣传先遣队20多人带着口粮率先抵达升水镇;在生产队干部的推荐下,她和本队另一名姓陈的小伙子作为第二批于当年10月乘坐拖拉机也抵达了升水镇临江坪(指挥部驻地)宋家院子,一路颠簸,耗时近13个小时。
  练就强健体魄和不屈精神 四十年不忘青春岁月
  “我们刚抵达时,村民们热情地来迎接我们,起初几天住在附近村民的家里,很快便开始修建工棚和食堂, 村民们借来工具帮助我们搭建三四米高的土墙,耗时1个多月。”张建英告诉记者,一间工棚住一个连队,食堂紧挨着,由于缺水,队员们冬天都在河里洗衣, 单程要走15分钟, 洗完衣服随便接一盆水回来以备次日洗漱。
  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快乐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公社农技站的拖拉机会跋山涉水运来新鲜的蔬菜。领导批示后, 队员可以轮流在次日乘坐拖拉机回老家看望家人; 慰问团也会运来蔬菜。“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乡上搞慰问活动,2次电影; 上千人坐着小板凳观看, 大家高兴得很。” 张建英说
  “我在升钟水库打了两年多石头,大坝建好后,我就回到老家,后来嫁人生子,在一服装厂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40年过去了, 当年的艰苦锻炼了我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说完张建英抬头望着远方的湖水和群山。(南充晚报记者 张科 文/图)

发表于 2016-5-2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的也打石头,厉害哦

发表于 2016-6-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58:}

发表于 2016-6-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所有参与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发表于 2016-6-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亲也参加了,2014年应父亲号召我们一家子一起过去升钟湖看了看他战斗过的地方!他给我们讲当年真的很辛苦!劳动人民智慧无穷!:victory: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