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包括“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本、技术等市场一体化”在内的五大发展任务。5月初,规划正式印发。其实,早在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后,区域内的城市合作就呈现出你中有我的融合发展态势。在此后的近5年时间内,一方面,成渝城市群之间大有你追我赶之势,利于经济区内的城市优劣互补、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成渝两地在整个城市群中GDP占比过大,挤压了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有悖预期的“哑铃式”发展结构。经济总量占70%以上,人口密度超过75%的成渝城市群如何才能破除“哑铃式”发展结构,形成真正的“同城思维”,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对百姓生活影响几何……
目前,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清洁能源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是西部地区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业内人士认为,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
然而,成渝两地抱团发展中,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型城市“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此次《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后,规划中提到的“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无疑是肯定了成渝两地经济的互补性,强化了二者相互支撑和带动的作用。专家认为,“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意味着成渝城市群在抱团中能够避免竞争中内耗现象的出现,进而在西部形成具有潜力的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