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162|评论: 2

关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得名来历及彭端淑与“慧聪书院”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
得名来历及彭端淑与“慧聪书院”的关系?
南山种豆翁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有条街取名为“丹棱街”,不少丹棱人为之惊讶与兴奋。惊讶的是煌煌京城重地竟然有街名“丹棱”;兴奋的是远在西蜀偏鄙之丹棱小县的大名, 竟然登堂入室矗立在煌煌京城的大街之中。让身临其境的每位丹棱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骄傲和自豪之余, 又难免让人产生迫切探寻缘由之兴趣。于是有好事者便编撰了一段缘由来予以解说。说是清代时丹棱人彭端淑曾在此开办了“慧聪书院”并在书院中讲学,因此, 乾隆皇帝特此赐名“丹棱街”。笔者认为这种解说若仅仅作为民间传说来讲,应当无可厚非,且姑妄听之可以;但若要作信史来听,则万万不可。
    其理由是彭端淑与“慧聪书院”毫无关系。慧聪书院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广场,是原中关村文圣庙的所在地。它是由慧聪国际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在2008年创办的一个专门从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和咨询工作的研究性机构。因此,它可以说与清代丹棱人彭端淑毫无关系。
    据史料记载, 彭端淑雍正十一年(1733)35岁时与其大弟彭肇洙同登进士后, 彭端淑授吏部堂主事, 彭肇洙授刑部河南司主事。以后除在乾隆十二年(1747) ,彭端淑49岁时担任过一届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和在乾隆十四年(1749) , 因丁母丧返川到乾隆十七年(1752) , 服丧期满返京复职外,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 , 彭端淑56岁时接旨外放,由吏部郎中出任广东肇罗道时,彭端淑共在京吏部任职19年。可以说其任职经历清晰在目记载于史,根本没有开办过书院、讲过学。
    另外,说北京海淀街中关村“丹棱街”得名,是因为清代时丹棱人彭端淑曾在此开办了“慧聪书院”并在书院中讲学教授学生为朝廷培养人材,因此, 乾隆皇帝特此赐名“丹棱街”。此说笔者在上文已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以说是毫无依据之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原为平房区的一条小路,大约在2004年时随中关村的建设扩建而成的一条大马路, 这条改建后的大马路为什么会取名为“丹棱街”呢?
    为此,笔者曾请教丹棱藉在京工作的朋友陈张平先生。陈张平先生讲,当年他得知海淀区中关村有条“丹棱街”时,他曾询问过当时负责海淀区中关村这一区域开发建设的与他十分熟悉的公司老总,为什么这条新建的大街会取名为“丹棱街”? 有没有来历可讲?他说这位老总告诉他,中关村的这条大马路建设竣工时,如何命名?  大家认为可以选择一个县的县名来命名。于是在全国几千个县中选中了四川的丹棱县,大家认为“丹棱”这个县名很有特色,丹者赤矣,赤者红色之谓也;而棱又是一个多音字,作地名讲,读作(líng) ,则“丹棱”可理解为红色之地。而读作(léng) ,又有神灵之威的意思,则“丹棱”又可理解为具有红色神灵之威的地方。两读两解都十分符合北京作为帝国京都的特点,故取“丹棱”来命名这条新建的大街。
    而在近日,长居北京的朋友荣武兄又告之关于“丹棱街”得名的另一种说法。他说北京海淀古人称为“丹棱沜”。明万历丙戌进士王嘉漠曾在海淀读书,他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 曾写有《丹棱沜记》一文,文中有文字如下:“帝京西十五里为海淀,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五里凑于湖。北则斜邻岣嵝河。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淀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
    丹棱街现在的位置在中关村西区改造前本没有路,中关村西区在海淀镇改造采用了全部推平重建的方式,地名很多都是重新起的。2000年6月20日,高科技商务中心区---中关村西区建设破土动工,之后就有了丹棱街等等的称呼。因此,他说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的得名可能与之有关。笔者认为荣武兄此说可能更合情理。行笔至此,笔者又不竟凝眸思之海淀为何又会称之“丹棱沜”? 遗憾的是一时间又难也得解。   
    总而言之,虽然从史实的角度,我们厘清了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得名的来历及彭端淑与“慧聪书院”的关系,似乎让人有点失望。但是,必须肯定的一点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用“丹棱”来命名一条新建大街的名字,也说明丹棱与此街之缘份天成,它的命名在客观上无形中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丹棱的知名度,而且聪明的丹棱人也趁势而为,在2014年3月9日,与北京海淀区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县街合作备忘录,并结成了县街合作友好单位。我们相信丹棱和北京海淀区街道办事处双方在今后一定会按照“友好合作、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两地在商贸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互利共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1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得名来历及彭端淑与“慧聪书院”的关系?
                                                                               南山种豆翁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有条街取名为“丹棱街”,不少丹棱人为之惊讶与兴奋。惊讶的是煌煌京城重地竟然有街名“丹棱”;兴奋的是远在西蜀偏鄙之丹棱小县的大名, 竟然登堂入室矗立在煌煌京城的大街之中。让身临其境的每位丹棱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然骄傲和自豪之余, 又难免让人产生迫切探寻缘由之兴趣。于是有好事者便编撰了一段缘由来予以解说。说是清代时丹棱人彭端淑曾在此开办了“慧聪书院”并在书院中讲学,因此, 乾隆皇帝特此赐名“丹棱街”。笔者认为这种解说若仅仅作为民间传说来讲,应当无可厚非,且姑妄听之可以;但若要作信史来听,则万万不可。其理由是彭端淑与“慧聪书院”毫无关系。
    慧聪书院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广场,是原中关村文圣庙的所在地。它是由慧聪国际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在2008年创办的一个专门从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和咨询工作的研究性机构。因此,它可以说与清代丹棱人彭端淑毫无关系。据史料记载, 彭端淑雍正十一年(1733)35岁时与其大弟彭肇洙同登进士后, 彭端淑授吏部堂主事, 彭肇洙授刑部河南司主事。以后除在乾隆十二年(1747) ,彭端淑49岁时担任过一届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和在乾隆十四年(1749) , 因丁母丧返川到乾隆十七年(1752) , 服丧期满返京复职外,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 , 彭端淑56岁时接旨外放, 由吏部郎中出任广东肇罗道时,彭端淑共在京吏部任职19年。可以说其任职经历清晰在目记载于史,根本没有开办过书院、讲过学。所以,说北京海淀街中关村“丹棱街”得名,是因为清代时丹棱人彭端淑曾在此开办了“慧聪书院”并在书院中讲学教授学生为朝廷培养人材,因此, 乾隆皇帝特此赐名“丹棱街”,可以说是毫无依据之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这条街道为什么会取名为“丹棱街”呢?
     为此,笔者曾请教丹棱藉在京工作的朋友陈张平先生。陈张平先生讲,当年他得知海淀区中关村有条“丹棱街”时,他曾询问过当时负责海淀区中关村这一区域开发建设的与他十分熟悉的公司老总,为什么这条新建的大街会取名为“丹棱街”? 有没有来历可讲?他说这位老总告诉他,中关村的这条大马路建设竣工时,如何命名?  大家认为可以选择一个县的县名来命名。于是在全国几千个县中选中了四川的丹棱县,大家认为“丹棱”这个县名很有特色,丹者赤矣,赤者红色之谓也;而棱又是一个多音字,作地名讲,读作(líng) ,则“丹棱”可理解为红色之地。而读作(léng) ,又有神灵之威的意思,则“丹棱”又可理解为具有红色神灵之威的地方。两读两解都十分符合北京作为帝国京都的特点,故取“丹棱”来命名这条新建的大街。
     而在近日,长居北京的朋友荣武兄又告之关于“丹棱街”得名的另一种说法。他说北京海淀古人称为“丹棱沜”。明万历丙戌进士王嘉谟曾在海淀读书,他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 曾写有《丹棱沜记》一文,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王嘉谟及其《丹棱沜记》一文。王嘉谟(1559—1606年)、字伯俞,号弘岳,顺天(今北京市)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迁礼科给事中,累官布政史,官至四川参政,有《蓟丘集》。在《丹棱沜记》一文中有文字如下:“帝京西十五里为海淀,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五里凑于湖。北则斜邻岣嵝河。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淀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
   据王嘉谟《丹棱沜记》文中云,“西向之东有古祠一,断碑乃元上都路制使朵里真撰。文云‘丹棱沜’,尚余数行,余皆磨灭。”。我们进一步得知“丹棱沜”之名出自元代。元上都路制使朵里真,在元中统年间(1260-1263年)曾任元上都路制使,曾为西湖(今昆明湖)之东的古祠撰写碑文,上有“丹棱沜”三字,显见在元代便有了“丹棱沜”之称谓。
       为什么此处会名“丹棱沜”? 若仅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解释,很好解释。据《说文解字》云:“丹者,石之精”、“棱从木”。“沜”同“泮”,为半月形的水池。“泮”者,有“天子辟雍,诸侯泮宫”之说,“丹棱沜”大意就是用最精良的石头和上等树木做护岸围砌着如同泮宫半月形的水池。但这种解释是否妥当?是否合符史实?笔者亦不敢肯定。再说,丹棱作为县名,始于隋开皇十二年(592),自此到元代,已有数百年历史之久,丹棱之名早已传闻天下。期间说不定因为有哪位丹棱人或与丹棱有过经历的名人雅士在此生活居住或其它原因,而以“丹棱”名之,虽然目前尚无史料可证,但谁也不能否定没有这种可能。
       对海淀区的这片水域,元代称“丹棱沜”,明代沿袭元称也叫“丹棱沜。”如王嘉谟在《海淀望西山》中云:
        西山吾夙好,水竹幸为邻。
        晴日苍烟在,青苔古树新。
        雀勤雏向设,灯报客愁人。
        岩壑朝将往,丹棱沜可津。
       至清代,起初也称之为“丹棱沜”,而据清代乾隆二年状元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中云:“畅春园宫门之南有菱池,俗称菱角泡子者,相传即丹棱沜水。” 可见,在清代“丹棱沜”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即“菱角泡子”, 意思是生长着菱角的湖泊或池塘。当然,称“菱角泡子”太过俗气,不如称之为“丹棱沜”雅致。
      行笔至此,笔者认为当年北京海淀区在中关村西区改造中,用“丹棱街”来命名这条新修的大街,应该与海淀区古名“丹棱沜”有关。所以,笔者认为荣武兄此说可能确实更合情理。
       总而言之,虽然从史实的角度,我们厘清了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得名的来历及彭端淑与“慧聪书院”的关系,似乎让人有点失望。但是,必须肯定的一点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用“丹棱”来命名一条新建大街的名字,也说明丹棱与此街之缘份天成,它的命名在客观上无形中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丹棱的知名度,而且聪明的丹棱人也趁势而为,在2014年3月9日,与北京海淀区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县街合作备忘录,并结成了县街合作友好单位。我们相信丹棱和北京海淀区街道办事处双方在今后一定会按照“友好合作、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推进两地在商贸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互利共赢。
    【附】
                                                丹棱沜记
                                            (明)王嘉谟
      帝京西十五里为海淀,凡二。南则腑于白龙庙,又南凑于湖;北斜邻嵝岣河,叉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沜。河东南流入淀之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
      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沈洒稻种,厥田上上。湖圜而驶,于西可以舟。其地虚敞,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土木甚盛,最后为楼一区。沜自垣以西入于楼之唇为小湖,桁二舸二。中多菱芡鱼鳖之属,上有竹万个,箐篇垂丝,慧筹杂生;又有石苔、沙棠、甘菊、忍冬、幽兰之类;蘼芜蔓延以入于沜。竹最美,亦帝京之仅有也。楼下为城,高可四丈,竹箨蒙之,根如苍龙,土石进出。登楼则沜当其前,且腹以贯于南,荧曜如银。其十亩外有大查,铁锁缆之,以度行者,度而南则为官道,东入海淀。循沜而西,或南或西,町塍相连。有石梁一,是日西沟。复潴为小溪,上有大盘石,有小石,瑟翠可爱。溪中倒映见西山诸峰如镜,小鱼唸唸如吹云。又南为陂者五六,沜水再潴为溪。有村一,是东雉,土人汲焉。始入地中,出于巴沟,自沟达于白石以入于高梁,是为西郊。自高梁合二潞是为东潞云。溯而北,自嵝岣而北入于西湖,土人讹为诸垫。西向之东有古祠一,断碑乃元上都路制使朵里真撰。文云“丹棱沜”,尚余数行,余皆磨灭。沜虽小,然忽隐忽潴连以数里,可舟可钓,足食数口,负山丛丛。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
       癸未春三月,余读书海淀,与沜为邻。主人仅有阍者,暇得以游息其间,如己有之,莫余难也。于是乎记。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棱沜记
                                                           (明)王嘉谟
      帝京西十五里为海淀,凡二。南则腑于白龙庙,又南凑于湖;北斜邻嵝岣河,叉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沜。河东南流入淀之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棱沜”。
      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沈洒稻种,厥田上上。湖圜而驶,于西可以舟。其地虚敞,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土木甚盛,最后为楼一区。沜自垣以西入于楼之唇为小湖,桁二舸二。中多菱芡鱼鳖之属,上有竹万个,箐篇垂丝,慧筹杂生;又有石苔、沙棠、甘菊、忍冬、幽兰之类;蘼芜蔓延以入于沜。竹最美,亦帝京之仅有也。楼下为城,高可四丈,竹箨蒙之,根如苍龙,土石进出。登楼则沜当其前,且腹以贯于南,荧曜如银。其十亩外有大查,铁锁缆之,以度行者,度而南则为官道,东入海淀。循沜而西,或南或西,町塍相连。有石梁一,是日西沟。复潴为小溪,上有大盘石,有小石,瑟翠可爱。溪中倒映见西山诸峰如镜,小鱼唸唸如吹云。又南为陂者五六,沜水再潴为溪。有村一,是东雉,土人汲焉。始入地中,出于巴沟,自沟达于白石以入于高梁,是为西郊。自高梁合二潞是为东潞云。溯而北,自嵝岣而北入于西湖,土人讹为诸垫。西向之东有古祠一,断碑乃元上都路制使朵里真撰。文云“丹棱沜”,尚余数行,余皆磨灭。沜虽小,然忽隐忽潴连以数里,可舟可钓,足食数口,负山丛丛。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
      癸未春三月,余读书海淀,与沜为邻。主人仅有阍者,暇得以游息其间,如己有之,莫余难也。于是乎记。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