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赵二牛,其貌不扬,个子不高,瘦瘦的,讲话声音洪亮,还有一年就整60岁了。
他在隆昌县界市镇经营了一家破旧的小饭馆。馆子是老式的串架房,上覆小青瓦,据说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饭馆里,墙壁被熏得黢黑,空间狭窄,除了赵二牛挥勺弄铲的灶台,只能摆放下5张桌子。这样的馆子俗称“苍蝇馆子”,赵二牛的“苍蝇馆子”不但破旧,还没有招牌。
但奇怪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厨师,一个连店招都没有的“苍蝇馆子”,在界市镇却非常有名气。走到这个镇上,随便向镇上的一位居民打听赵二牛餐馆,都能得到对方热情的指点。一位老居民说:“在赵二牛的馆子吃饭,你要么上午11点就过去,要么下午2点过再去,不然的话,就得长时间排队。”
这个人到底有多牛?近日,记者慕名前往采访。
到达界市镇,是上午11点过,赵二牛的馆子里已经坐了三桌人。“老板,我们要点菜。”“不用你们点,我给你们配菜。”赵二牛穿着一条油乎乎的围裙说,“你们三个人,一荤一素一汤足够了。”“我们想多点一个凉菜,可以不?”“把这些菜吃完了,不够再说。”说罢,他就快速地配菜、炒菜。 对于他的这一“霸王条款”,凡是第一次去的食客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原来,赵二牛小时候经常食不果腹,看到食客浪费食物心里就难受。因此,他不让食客点菜,而是根据食客的人数配菜,这成了赵二牛馆子的一大“特色”。
每天,来赵二牛馆子吃饭的人很多。最多的时候,他店门前边、左边、右边的三条马路上都排起长队。无论你是何种身份,都得排队候餐,谁先来谁先吃。有一回,一个人急匆匆过来跟赵二牛说:“有几个领导下乡来检查工作,中午想在你这里吃顿工作餐。”“今天已经没有座位了,明天来。”“明天就不来下乡了,还是今天吃吧。”“那你去看撵走哪一桌?凡事讲究先来后到!”赵二牛的声音提高了好几个分贝,来人赶紧走出餐馆。
别看赵二牛身材单薄,他还爱“多管闲事”——不准开车的食客喝酒。“喝酒开车出了事,别人一说是在某某馆子吃饭喝酒遭了的,我心头会内疚。”赵二牛认真地说,“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我这里是要严格执行的。”
尽管赵二牛的“规矩”多,馆子也毫不起眼,但等候在他馆子外面的食客还真不少。记者在其他地方采访之后再到赵二牛馆子补充采访,那时已经是下午两点过了,他馆子外面还有一拨人一边打扑克一边候餐,他们说,已经在此等候一个多小时了。而吃完饭离开餐馆的食客,会亲切地招呼赵二牛一声:“二哥(二叔),走了哈!”
赵二牛的主营菜品有家常烧全鱼、鱼香茄子、红油猪耳朵、豌豆软渣……几乎每一道菜都是“爆款”。家常烧全鱼这道菜,他通常选用两斤左右的鲤鱼,剖腹、洗净、炒料、将鱼下锅……每一步都有条不紊,佐料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放多放少全都有标准,这样做出来的鱼才香辣可口,让人胃口大开。 鱼香茄子这道菜,赵二牛是按照师父教的传统做法烹饪的:长茄子去皮,对半剖开,切花刀(呈鱼鳞形),切出来的茄子就像一条鱼一样。烹制过程中,要加入半肥瘦的猪肉末。“肉末的香味融入茄子中,再加入糖醋调味,吃起来就有鱼香。”。赵二牛说,这是传统的鱼香茄子做法,做出来的茄子外形像鱼,味道也像鱼。现在很多餐馆的鱼香茄子已经简化了,茄子不会切花刀,也不会加肉末。
几十年来,从学徒到老厨师,赵二牛炒菜从不尝味道。“一道菜到底是咸是淡,用鼻子一闻便知。盐没放够的话,菜的气味有点‘轻’;盐放多了的话,菜的气味就很‘冲’。”靠着过硬的厨艺,赵二牛曾到很多城市做过厨师,不管是现代菜式,还是传统菜式,他都游刃有余。
赵二牛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重情重义,懂得感恩。8年前,他从大城市回到隆昌县界市镇开起这家“苍蝇馆子”,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他的师父秦白章(音)曾是成渝线上有名的厨师,视他如亲生儿子。秦白章去世前,希望赵二牛回到家乡做厨师,把传统菜式传承下去。“现在,人的口味不断改变,菜品也在不断创新,一些传统菜的做法已经慢慢失传了,我回到这里,就是要守住师父教的传统菜式。”
每天,赵二牛和妻子都要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坐下吃午饭。他的手肘因长期炒菜患上了网球肘,动了手术,晚上都不再营业。吃过午饭,赵二牛就会泡一杯茶,好好休息一下,第二天一大早又起床迎接中午那一段繁忙的时光。
一家“无名”餐馆,一个亲切的外号,赵二牛闯出了自己的“江湖”。他真名叫赵中铭,镇上鲜有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