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一线】三位一体 打造幸福美丽新家园
连片茶园依山绵延,畦畦新栽茶树吐翠喷绿,点缀其间的雕塑,展现出农耕文明的神韵。走进巴山农耕文明博物馆中,如同走进了农耕文明历史深处……这是5月27日,记者走进云台镇龙尾村看到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同龙尾村一样,平昌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指引,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精心打造农村文明综合体,构筑起了“村在园中、家中景中、人在画中、乐在其中”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留住乡愁建新村 打造秀美乡村 截至2010年底,平昌农村有10.9万户亟待改造的危旧“土坯房”,很多村落同几年前的龙尾村一样,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濒临“空心”。 实现同步奔康,平昌县推行连片扶贫开发,大力实施“巴山新居”扶贫工程。龙尾村是2014来实施的项目村,小青瓦、木花窗,凸显着川东北民居风味的“巴山新居”,或“组团”在茶园间,或“撒播”在丛林中,留住了乡情,记住了乡愁。 同龙尾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范本一样,平昌县建设文明新居,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户型,采用“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模式整体推进,同步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打造村民聚居、宜居、乐居环境。目前,平昌县建成巴山新居中心村30个,聚居点390个。按照规划,到2020年,再新建24个中心村、217个聚居点,新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3.85万户,推动全域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各个聚居点里,一幢幢新房依山就势,风格统一又错落有致;水泥路、石板路连通各幢新房院落,院落间布满“微菜园”;农家超市、农家书屋、休闲广场、便民服务室、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聚居点变身农村新型“社区”。 凸显生态兴产业 建设富美乡村 “5?1”小长假,青凤镇龙井村、红宝村5000亩芍药花海里,游人如织、车成长龙…… 平昌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绿色生态的自然禀赋,布局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崛起,经济富美与环境生态并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紧扣精准扶贫,平昌县坚持产村相融,协调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三区同建”,促进生态、文态、业态“三态俱优”,培育佛头山、巴灵台、驷马水乡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字号旅游品牌,打造1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连续3届承办了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连续2年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昌赛段),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平昌)总决赛暨全国摩托车越野公开赛,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提升了幸福美丽新村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仅2015年,全县共回引项目650个,投资18.4亿元,新增土地流转4.8万亩,流转林地5.3万亩,带动辐射农户1.14万户3.7万余人。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富美乡村,平昌县既守护了绿水青山、留住了蓝天白云,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农民群众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建设生态文明、追求精神文明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培育“三风”文明花 造就和谐乡村 元山镇中岭村大水井聚居点,村民张孝珍从屋里提出垃圾袋,走向室外的垃圾桶。这里的垃圾桶分设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村民已养成了分类丢垃圾的习惯。 用高素养匹配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带来的新生活,平昌县加强以“家风、民风、乡风”三风文明为内核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了“村民素质提升”工程。 平昌县开展以“业兴家富、礼孝人和、庭洁院美、身健心乐”为内容的五星级“幸福家庭”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幸福家庭”10000余户;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涌现了中国好人周尚聪等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全县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开展“定家规、写家书、修家谱、晒家风、传家训”系列活动,引导百姓大兴勤俭之风、孝贤之风、友善之风。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五大行动”,推动文明理念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探索建立“标准公示、自我教育、群体深透、相互监督、整体提升”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村文明细胞工程创建,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镇(社区)7个、市级36个。整合宣传载体,创新宣传理念和方式,采取“图说”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进乡村、进景区、进家庭,成为广大农村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推进”依法治村”,民主制定“村规民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有明确规定,引导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促进了农村社会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