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回家了,村里人还认得咱们么?”何小琼和丈夫踏上归家的旅程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何小琼夫妻是四川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厍洪村村民,自从3年前外出务工,两口子便没再回来过。今年春节,两人总算下定决心回家过年。
当年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主意,是何小琼提出的。“地里刨不出金娃娃,不如学村里人一起出去挣钱。”在村里务农,家里收入每年仅有四五千元。
“隔壁张家的两个儿子都去广东了,每月兄弟俩都能给家里老人汇个一两千元回来。”在厍洪村,青壮年劳动力七成以上都常年外出务工。通江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80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人。2012年10月,跟随外出务工的“潮流”,夫妻俩来到山西运城,进入一家劳务公司做建筑工人。
运城有着大量的外省农民工,何小琼夫妇很快融入到了当地的农民工队伍。虽然一开始,夫妻俩只能租住在工地附近简陋的房屋中,但也其乐融融:生活成本并不高,每天收工后,两人去附近菜市场买一些便宜的大路菜,住在一起的工友们常常轮流在外买一些肉食回来分享,为清苦的日子带来一丝温暖。
让夫妻俩更安心的是,离工地不远的城乡结合部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于是他们把正上小学的儿子接到了运城。尽管两口子打工的工地三年来频繁变更,但儿子始终在这所小学就学——夫妻俩比较忙的时候,便让儿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工友家。
2014年,夫妻俩搬进了当地为农民工修建的廉租房。“每月200多元租金就能住楼房,我们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何小琼回忆,在收入最高的时候,他们每月能存下6000多元。
杀年猪、做腊味、串亲戚,院坝里笑声越来越多
打工3年,除了想家,何小琼最想念的还有家乡的“年味”。每到12月底,通江农村家家户户在置办年货之余,还会杀年猪、做腊肉。在运城时,租住的房屋内无法熏制腊肉,一家三口靠着老乡们过年返乡带回的腊味解馋。
这次一回到家,夫妻俩便一起动手杀猪:在农村,每家每户杀猪都会请邻里过来喝“泡汤”,也就是第一口肉汤。“以前杀年猪时,村里年轻人大多还在外打工回不来,只好老汉们上阵。”60多岁的邻居张德孟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返乡务工,现在杀年猪时,院坝里满是年轻后生们的笑声。
在通江农村,人们将猪肉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丫枝烧火烟熏。这种腊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两年不腐。如今村里人虽然还是照此法做腊肉,但家家户户不再做动辄上百斤的腊肉了。
“以前生活条件差,难得有机会吃肉。只要杀年猪,恨不得都做成腊肉存起来。”何小琼说,现在的农村顿顿有肉食,一户农家也就做数十斤腊肉便足够一年吃。
做好了腊肉,村民们便开始相互“串亲戚”。农村的串亲戚不严格按照春节时段,只要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便开始相互串门,一是交流打工的体验,二是分享用工的“情报”,商量来年的打工去处。
农村文化、产业齐发力,留住返乡农民工
这次回乡,让何小琼夫妇原本坚定留在城里的心思有些动摇。
“村里的日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单调,比去城里打工过得舒坦。”何小琼说。虽然还没到农历春节,但元旦期间的文艺活动也让何小琼大开眼界。村里和隔壁的诺水村联合举行了家门口迎接“文化新年”的活动。“家家住进聚居点、公路修到家门口……”有村民们自己创编的表演唱《亲家母》,小品《吃酒》《斗地主》,还有趣味运动会,欢乐的气氛深深感染了何小琼。“据说春节期间的活动比这个还要热闹,还是在家过年有味道。”
“种核桃吧,比在外打工差不了多少。”村民屈勇说,他前年发展了2亩多核桃和1亩多花椒,年收入增长到一万多元。2015年,通江县38万亩核桃中有10余万亩挂果,产值突破2.6亿元。
“好!把家里的几亩地堆堆肥,咱们也种起来。”何小琼跟丈夫商量,不能仅仅种植经济作物,还要办起农家乐。“我们这里夏天凉快,现在路修得这么好,农家乐的生意肯定不错。”回乡几天,何小琼就和丈夫决定,春节之后不再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既能挣钱也能照顾家里老人。
作者:刘裕国
2016年2月21日第9版
旋耕机在田间“突突”奔跑,身后划拉出一排排新翻的泥浪。一群脱了棉袄的农民,额头冒着热气,正在挥动铁铲,把有机农家肥抛撒在新翻的地里……春节刚过,四川巴中市通江县贾家梁村的村民就忙活开了。
爬上一片坡地,见到9组村民段贵元,他一副精神十足的样子,正和10多个村民一字排开,不停地给刚种在地里的中药材培土。“整个冬天都没闲着,刚过初三就下地,午饭都是送到地里吃”,他说着,乐着,说要赶在正月十五前把几十亩白芍、百合都种下去。
精神爽,话语多,段贵元以前种了几亩地,一年刨不下几个钱。去年,把5亩地流转出去,每年租金2500多元。当上技术员,管护20亩茶园,每年可获收入8000元。栽茶、采茶时,他和妻子打短工,每年还有劳务收入1万余元。
“路子对了头,地里有干头,小康在前头。”贾家梁村村支部书记贾茂森接过话茬。
这几年,贾家梁村按照县里政策,推进农村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 激活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贾茂森介绍,全村共盘活土地1140亩,村民每年可获土地流转资金57万元; 128名茶叶“土专家”重新激活技术优势;村民和集体的6000多亩林地,获得300多万元的抵押贷款,与公司合股发展循环种养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钱滚钱”。唤醒集体山林、老茶园、水库等这些沉睡的集体资产,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上百万元。
内外因素的“叠加共振”,村民们“我要脱贫”的口号叫得响。
村民贾维柏敢想敢干,投资30余万元从新疆购买了100多株蟠桃幼苗进行培育,春节过后就进行移栽。贾维柏说:“我刚请人做完规划,搞蟠桃旅游、观光一条龙服务,再开办一家农家乐,儿子和媳妇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全家在一起,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生活。”贾维柏信心十足。
贾茂森说,村上探索建立扶贫互助社,动员农户将“闲钱”集聚成整,统一管理,打捆使用,专项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社员100余万元“死钱”变成了“活钱”。
沿着宽阔的乡村公路,走进贾家梁村,映入眼帘的是川东北民居风格浓郁的村民聚居点,由青石板铺成的大道犹如一条飘带,将每幢新居串联起来,在每幢新居的庭前院后,都有一块土地,里面种着枇杷树、柚子树等,树下,白菜、卷心菜长势正好,韭菜、蒜苗脆生生、绿油油一片……
“通江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县,‘六个盘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为脱贫奔小康注入活力,走上了‘造血式’的发展道路。”通江县县委书记赵万先如是说。
产业脱贫离不开资金支持,瓶颈如何破解?记者走进位于秦巴山区的四川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进行调查。
这段时间,刘清平越来越忙了。一早起床后,不是给养鸡场除粪、消毒,就是到大棚里收割蔬菜。因为忙,很多时候他都是早饭午饭一顿吃。
从贫困户成为种养大户,这半年来,刘清平在苟家坝村出尽了风头。
早在2014年11月,刘清平就想用学到的养殖技术发展产业。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家徒四壁,又欠了一屁股债,踏破亲朋门槛,也没有哪个愿意借。无奈之下,刘清平不得不向火炬镇信用社求助。
“没抵押还想贷款?”信贷员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刘清平。倔强的他先后跑了四次信用社,都吃了闭门羹,因为和绝大多数贫困农户一样,他既没有什么财产可抵押,也找不到人担保。
转机出现在2015年3月。针对农村贫困户贷款难,通江县探索推出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贷”,并在苟家坝村试点。
刘清平顺利获得了5万元贷款,他把村里80余亩撂荒的集体土地承包过来,养了4000只土鸡,还种了5亩大棚蔬菜,今年年底他将顺利脱贫。
现在的刘清平充满了干劲,修通了下山土路,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下一步还考虑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贫困户养鸡。
和刘清平一样,目前苟家坝村已有52户贫困户获得208.5万元 “扶贫小额贷”,发展起了产业。
“通江人民勤劳质朴,很多贫困户脱贫就卡在了启动资金上,扶贫小额贷为他们提供了‘脱贫种子’,他们就能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深有感慨地说。
评级授信,风险基金托底,银行放贷有“安全阀”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根本之计。长期以来,产业扶贫难在金融瓶颈。没有启动资金,产业脱贫只能是美好愿望。
现如今,在苟家坝村,为什么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就能顺利贷到款?金融机构放贷的底气来自哪里?
苟家坝村541户1892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是重点贫困村。
2015年,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先后3次到该村调研,他指出,一定要打通金融扶贫瓶颈,破解产业扶贫“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随后,通江县在苟家坝村试点探索“5+1”金融扶贫机制,“5”即银行信贷、部门帮扶、财政贴息、保险和企业(合作组织)带动,“1”即贫困户。
为确保扶贫贷款收得回,苟家坝村建立了村规民约、评级授信和风险保障等多道“安全阀”。
苟家坝村的《村规民约》明确:凡有扶贫小额贷款的农户,只准发展产业,不准挪作他用。所有贷款都必须按时结清贷款本息,如果失信,取消该户享受村内优惠和福利。
为降低放贷风险,通江对全县288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评级授信。乡镇扶贫办、包村干部、信用社、贫困村第一书记、村委成员及群众代表联合组成评级授信小组,对贫困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民主评议。评级指标体系中,诚信度占50分,家庭劳动力和劳动技能各占20分,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占10分。得50—60分的贫困户评级授信为一星,授信限额为1万元;在此基础上,得分每增加10分,授信等级增加一个星级、额度增加1万元。
发展当地特色的空山黄牛养殖,是苟家坝村一个重要脱贫产业。中华联保公司为农信社支持贫困户养殖黄牛又加了一条“保险杠”。养牛户交300元保险费,当黄牛出现疾病死亡、意外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等四种情况时,可获得保险公司5000元/头的赔偿。
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方山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作者:刘裕国
2016年5月15日第11版
白墙、红窗、青瓦顶,“巴山新居”拔地而起,门前果蔬连片,远处青山逶迤,彩砖小路连户,这就是眼下的方山村。
昔日的方山村难以想象:土坯房,泥巴路,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短短两年,一个贫困村是如何富裕起来的?四川省巴中市相关负责人说:“关键是外力激发内力,脱贫奔富,还是要靠村民自己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关键是选对路子,让脱贫有希望、有信心
方山村蔬菜产业园内,村民李兵在田垄间手起手落,麻利地栽下葱苗,这么精干的汉子,很难与过去消极的他联系起来。
就在两年前,方山村被通江县确定为精准帮扶贫困村,驻村干部找到李兵,劝他发展产业,但他拒绝了。“一是父母多病,家庭负担重,二是没啥技术,干什么心里没底。”李兵说。致富无门,一年年挨过来,都快40岁了,他还是个单身。
工作队进驻方山村,挨家挨户地走访,发现像李兵这样心态的不是少数。“脱贫脱贫,不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起来,再好的政策也难见效。”
扶贫先扶志。工作队扎在村民堆里,召开坝坝会,围着火塘找路子,定措施。民胜镇副镇长、驻方山村“第一书记”闫军说,家常话里出思路,方山村的脱贫路径渐渐清晰:围绕“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打造农业观光、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
2015年春,村里的发展规划图进了村,上了村广播,村里人行动起来了。
激活沉睡的资源。村里引进3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700余亩,租金为每亩每年500斤水稻,村民每年仅土地流转收入就有85万元,年底还有股本分红。1700亩生态果蔬园的管护,每年能提供80多个固定岗位,而到摘果、包装和采藕等时节,季节性用工达600多个;村里还建立传统作坊,带动10户人制作酸水豆腐、米豆腐等特色乡村美食。
“政策好了,不能政府包揽多了,关键是让农民自己干。”闫军说,到今年底,村里将开办20家农家乐,带动近200人从事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年旅游收入预计能上千万元。
“村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了。”李兵说,去年他养了1头母牛、1头母猪和两头育肥猪,种了几十棵果树,改造了房屋、厨房和厕所。他说,现在村里企业打工,每月收入不下2000元,“路子对了头,有技术帮扶,只要肯出力,咱也能过上城里人生活。”
断“穷根”谋“新路”,政策给力,让各类要素加快聚集
“噼噼啪啪……”鞭炮声中20多个穿着朴素的村民列队、下跪、上香,他们祭拜的是一间即将拆除的农家堂屋——李家大院,这里住过李家几代人。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必须断“穷根”谋“新路”。方山村共有194户人家,村里按照“巴山新居”建设的要求,分别在南垭场和石柱头两个地方规划了两个聚居点。集中安置点的新房漂亮,水电气路“四通”,空调电视网络齐全,商店、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就在社区,一步跨入城镇生活。
鼓励搬迁扶贫,村里出台政策:拆除穿斗结构房的,每平方米补助300元钱,拆除土墙房屋的,每平方米补助200元,拆除猪圈、院坝的,每平方米补100至120元不等。
尊重农民意愿。村民不愿意搬迁的,可以旧房就地改造,也有相应的补偿和奖励政策。
李家大院的李洪海、李治、李显瑞、李建议4户人家,祭拜完老房子,就在新房里忙活开了。从去年6月到今年3月,就有126户人家入住新居。
精准脱贫,好政策密集落户山村。农村道路专项、扶贫搬迁贷款、小农水、国土整理等项目资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让方山村村民脱贫更有底气了。
对村委颇有怨言的李兴章,第一个在公共设施土地征用协议书上签字,并改建住房,办起农家乐;对老房充满感情的李先武,率先在方田坝水库移民协议上画押;一向沉默寡言的李福章,主动申请担任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工作;在温州务工的张都、张龄云夫妇,回村里开办农家乐;在成都物流业干得红火的张建中,回到村里建设四星级乡村酒店……
因户制宜,不搞一刀切,上项目、怎么干村民说了算
“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因素。”巴中市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方山村五社28岁的李胤泽回忆,他16岁就到上海打工,2014年带着8万元积蓄回村发展养殖业,一下子买回15头黄牛、几百只鸡鸭,在家人支持下,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2015年村里统一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他家的牛圈正处于核心区,需要关掉。
村支书张建国上门商谈,李胤泽一听就愣了。张建国说:“不是不叫你干,你跑过大上海,现在养牛养鸡,有点屈才了不是?你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项目,与村里的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咋样?”
李胤泽经过深思熟虑,打算开办一个农家乐,把鸡鸭圈移位,搞成土特菜品“后厨房”。可母亲一时转不过弯,好不容把这些小牛养大,一说到卖牛,老人眼泪就流了出来。李胤泽抹掉母亲的泪珠子,说:“开农家乐,又热闹,又能避寒暑,你们干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累了。”
“全村人都没想到,李胤泽这娃儿,从跟他谈话到处理养殖场,一个星期就搞定。”张建国说。
清理完养殖场,接下来就是厨师培训、餐厅布置。今年3月1日,李胤泽的“方山田园印象”农家乐正式挂牌开张。“‘三八’妇女节那天坐了11桌,由于场地不够用,还放走了一些客人。”李胤泽心里比蜜甜。
六社的胡继祥不愿意搬进新区住,他对村干部说:“我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还想种地。”村两委充分尊重胡继祥的意见,没有搞“一刀切”,更没有强行让他搬,而是安排他在新建的乡村旅游核心景区旁改造了一套旧房,穿斗梁,人字顶,典型的川东民居风格,窗户墙壁粉刷一新,新换的碗口粗的木料散发着清香味,新修的水泥院坝还有花池、栅栏陪衬。
村有大规划,他有小蓝图。胡继祥着手发展庭院经济,3万元贫困户补助款救了急,他在房后修了一个蓄水池,一是土种果树,二是土种沙参等中药材。当下,苗木逢春,长势正旺。胡继祥把地里活安排停当,又到村里的酒店当清洁工,干一天得100元。“好像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身上那点腰疼的小毛病也不见了。”胡继祥一边在庭院里挖水沟,一边对记者说。
内生动力焕发生机。2015年6月,道路建设、水库扩容、自行车健身道、运动场等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如今,村里的工程基本完工,在今年4月18日举行的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上大秀了一把。
回眸,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近年来,通江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带大家回顾的,仅仅只是近年来中央级媒体眼中的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