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之巴中郡之米仓古道上,有散落的三十二座松峰,宛然如棋子。有对峙的最高山峦,远看酷似一老者,端坐三十二峰之后,仿佛正神情专注地与人对弈。传说,却有两老人来此处对弈,且在松林深处悬崖边,采摘几片山茶叶,煮茗论道。梁上大户蔡家、刘家曾培植些茶树,习惯采摘毛尖吵揉出来,名号:云顶茶,山民有“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闲适习惯,至今也没有多大改变。大概,冥冥中这就是米仓道与茶马道隔空牵手的前缘了。
斗移星转,时光飞速到21世纪初页。有闯荡商海的大腕陈羽茗,曾滞留“三雅”地之茶马古道,交游了不少茶农,反复体会过陆羽的《茶经》,考察茶马古道的土壤、气候、雾水、光照和茶农们采茶、炒茶、揉茶工艺流程,有了自己独特的领悟:“好茶循大道,求一个和字”。偶尔,他独自摇头,低声叹息:“有了创新,还得保护好、发展好。”他思忖着一个道理“独乐乐,勿如众乐乐”的启示,如果在某个规则下,把自己的成功与众人分享,形成共同防御体系,那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陈羽茗有点古怪,老爱捉摸些古怪的事理,如他在三十二梁上万亩茶场,四周种上哨兵似的黄花梨,红豆杉。他解释说:“植物世界也讲求和谐共生,强强联合,辐射牵引,如此就少病虫害了,茶叶自然有了黄花梨的清香。”
米仓道上也有不少茶场,各有门道,各领风骚的五峰毛尖,黄家山香茗。云顶山制茶工厂生产线投产了,精美的包装上印着绿色饮品“云顶仙茶”,世界茶博会上艳压群芳,独步茶博会夺得金奖,沸腾了茶马古道和米仓古道,红遍了巴山蜀水!
民间版本的解读,是大腕梦到神仙秘传制茶精要;业内盛传,他得了蒙山老茶农的秘籍,在种植、炒茶、揉茶技艺都与众不同。云顶仙茶才清香淡雅、回甜绵长、啜一口就神清气爽!成功只是新起点,他专程到成都专利局,注册了几个专利,再赴茶马古道回访故友,与蒙山茶的诸多作坊,交流沟通,准备洽谈合作了,回到平昌后,专题汇报会紧锣密鼓:羽茗做三场学术报告,其中《道家文化与茶叶生产》引起媒体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法制委专场讲解《专利法》,农委报告《茶农新合作社模式的初探》,各乡镇茶场的兴致都集中在羽茗“云顶仙茶股份有限公司”麾下了,共同舞动了新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旗……
小茶叶作坊收起了原来“学习假古董策略”的打算,正儿八百地从乡亲荒山流转进荒坡,准备扩大茶树种植,还打算招聘有志者去三十二梁茶场进修……
古巴国深处,正孕育着云顶仙茶的新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