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回族乡之医卫史
一、医疗机构 变迁革新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6公里之东北的大兴回族乡,1951年以前大兴还没有建乡,属冯河乡管辖。已建的大兴场镇未赶集。当时冯绍童和其子冯朝山、冯开华和所收的徒弟王朝松在大兴场镇行医治病,属个休私营户。
1951年大兴建乡后乡长毛忠志发动王朝万、王朝松、杜明海、李蕴玉等人建立“卫生协会”,料理大兴卫生工作。冯绍童和其子冯朝山、冯开华跑到松柏村行医。
1952年大兴乡卫生协会会员自筹资金、自备药品用具成立了“大兴乡联合卫生站”,系集体所有制医疗卫生单位。大家民主推荐王朝万为负责人主持工作。诊所自己掌握人权、财权、管理权并开展门诊业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1953年7月大兴联合卫生站改名为“大兴乡卫生联合诊所”,在自给自足的原则下进行卫生医疗工作,受大兴乡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全乡及周边的基本医疗。
1957年大兴乡卫生联合诊所正式建立“盐亭县大兴乡卫生院”,由王朝松、王朝万、李万金、杜明海、李蕴玉、王克秀等六人组成,王朝松任院长。受大兴乡人民政府领导,业务受城关区卫生院的领导。负责预防保健、妇幼工作;负责全乡及周边的基本医疗。其医术除李万金在解放军部队所学外,其他都是祖传或从师。当时开设了中医科、西医科、妇产科、小儿科。
1958年大兴卫生院改名为盐亭县大兴乡人民公社医院,纳入人民公社体系,负责全公社卫生行政管理和医疗业务,开展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业务受城关区卫生院的领导。当时医院的院长、医生都要巡回下乡,有求必应,上门服务。特别重视到回族集中的松柏村和共裕村巡回医疗。
1959年大兴人民医院同意刘富善常住广庭村行医,方便群众就医。
1968年以后,大兴公社医院建立大兴革命医院领导小组。组长由廖世均担任。大兴革命医院领导小组重视“就近就医,方便群众”的党政指示,培训医疗人员。大兴革命医院领导小组注重对当地医生的培养。1969年5月大兴革命医院领导小组派松柏的杨光举、雪垭刘太方、大联冯开奎进入四川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部份干部教师组成的34人的医、教、研三结合的教改队在盐亭所办的“贫下中农医学院”学习。杨光举和刘太芳进入八角班学习,冯开奎进入黑坪班学习。他们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完成了预计两年完成的学习任务,1970年8月回到村,筹办村医疗站。
1971年根据上级指示大兴革命医院领导小组改名为“盐亭县大兴乡卫生院”,王朝松任院长。1974城关区党委书记何廷杰同意大兴党政关于搬迁大兴卫生院的报告,亲自规划搬迁到大联村八队的娃佴坟山足的大兴到冯河的公路边。1976年搬迁后,病床有5床,科室齐全,医生住房得到改善。1978年王朝松退休,儿子王克鹏顶班,由孙启均代理院长。两年后孙启均辞职,由余先政代理院长。
1983年王国安任大兴卫生院院长。负责预防保健、妇幼工作;负责全乡及周边的基本医疗。1986年“盐亭县大兴乡卫生院”改名为“大兴回族乡卫生院”。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在乡党政的关怀下,1987年“大兴回族乡卫生院”又搬迁到原乡政府院内。2009年上级拨款120万元进行灾后重建。重建后的大兴回族乡人民医院,拥有优秀的医师队伍和比较好的先进医疗设备,建成一所设施先进、专科齐全、技术力量较雄厚,学术水平较高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乙级乙等的综合医院。其医疗理念是提高人性化的高质量服务。其经营策略:1、专业授权,提供真实医疗,2、企业经营效率与医德,3重视人才培训,4、落实医疗分级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认真执着,重视病人感受。
院长王国安被评为省级见义勇为模范。1988年参加了省委宣传部表彰会,省政府、宣传部、公安厅、盐亭县政府分别颁了奖。
2011年9月27日冯启伟调到大兴回族乡卫生院担任院长,主持大兴回族乡卫生院工作。负责全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妇幼工作;负责全乡及周边群众的基本医疗。
2012年为了完善大兴回族乡人民医院建设,上级拨款150万元。完善后的大兴卫生院,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大兴回族乡卫生院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使医疗设施和就诊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住院病床达20床位,医院开设了急诊科、门诊外科、中西医内科、理疗科、预防接种科、妇幼保健科等近十个医疗和预防保健科室。全院有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6人,执业护师1人,中药师1人,新增常用医疗设备数种。
2014年12月在乡党委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大兴回族乡卫生院党支部,冯启伟担任书记,受大兴回族乡党委领导,现有正式党员6人。党支部狠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及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质改革。群策群力,研究和制定“落实上级各项医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按期实行院内考核,奖惩分明。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狠抓医德医风建设,积极推进“群众满意医院”的创建工作。使全院职工的医疗行为和各项诊疗操作更加规范,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更加有保障。
2015年,年门诊13240人次,住院612人次,全年业务收入110余万元。偿还综合楼建设欠款30万元。
乡村签约服务4000余人次,达常住人口85%以上,新建村卫生室2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效果良好,年理疗科接诊病人1000余人次,创收入20余万元。公共卫生年度考核97.6分,占全县17位。大兴回族乡人民医院成为一级乙等医院。
冯启伟曾多次被评选为县级先进,还被评选为“十佳卫计服务明星”。
二、 乡村医疗 扶持强化
1969年大兴乡党政根据上级精神建立各村合作医疗站。冯开国在大联、冯开奎在紫金、王洪宴在广庭、刘富善在共裕、刘太方在雪垭、李代良在白云、陈宗富在龙宝、杨光举在松柏,分别于1969年底办起了合作医疗站。
合作医疗站由大队干部、社员代表、卫生人员三结合组成管理委员会,资金由大队、社员共同筹集,每个社员每年交基金1元,大队按每个社员1元的数额从公益金中提取。合作医疗的医生,由干部社员共同选拔有文化、劳动好、服务热心的社员经过培训考核后担任。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加集体分配,报酬略高于一般社员。
1978年以后合作医疗医生自负盈亏。
各级党政、医院对回族乡医疗卫生很关怀。2008年地震灾后,每个站国家补助4800元,进行灾后重建。每个站赠送诊断床一架、输液床一架、急救包一个、西药柜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高压消毒锅一口。
2011年国家扶持村社合作医疗站,实行自负盈亏加补贴。国家开初对每站补助6000---7000元,逐年增加,2012年以后达1.2万元。还对每个前来就诊的病员补助就诊费4.5元。
盐亭县人民医院、盐亭县肿瘤医院、云溪卫生所每年都要对合作医疗站医务人员进行1---2次业务培训。乡人民医院每月都要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各级党政、民主农工党中央对回族乡合作医疗很关怀,对松柏合作医疗站更加关照。乡医院曾赠送过价值3000元的设备和物品给松柏医疗合作站,20 08年县医院赠送价值3000元的中药柜和办公桌给松柏医疗合作站。2009年民主农工党中央拨款5万元给松柏医疗合作站,松柏医疗合作站从松柏村小学校迁至松柏大桥旁边。
杨光举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白衣天使,1969年,他从“贫下中农医学院”培训结业后,从事医疗事业46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纪律,坚持医德为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任劳任怨,救死扶伤,无怨无悔,把爱心献给患者,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回汉两族病人,一丝不苟地为他们诊治病患。
杨光举被评为盐亭县首届“十佳乡村医生”。
三、疫病防治
1953年大兴乡不少乡民害“黄肿病”、“粑黄病”,医学上叫“钩虫病”,这种病为害最烈,患者表现为皮肤发黄,下肢浮肿,乏力、心悸烦燥等。大兴卫生协会的医生参与和配合县“钩虫病巡回防治队”,将大兴的钩虫病患者全部治愈。
1953年将“疟疾”,俗名“打摆子”,配合卫生防疫部门进行了普查和治疗,效果良好。
1980---1984年大兴医院依靠乡党政预防“狂犬病”在全乡范围内大规模地灭犬。
2003年大兴医院响应抗击“非典”的活动,重视发热病人的观查和治疗。随时准备着到“非典病房”去工作。医生们与大兴党委政府一道,披星戴月逐户排查体温,发放消毒药品,监测返乡村民,宣传相关预防知识。走遍了大兴乡的家家户户,接待了数千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
四、妇幼保健
1951年大兴卫生协会成立后,宣传新法接生。1952年,乡妇女主任,依靠农会、学校以图片、幻灯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新法接生的优越性。1956年乡妇幼保健站和乡卫生联合诊所送木成茂、严成秀、王琼贞、勾华珍、向仲容、何必芬等人参加县妇幼保健站进行新法接生技术短期培训,使各村都能就近请接生员。因而提高了新法接繁殖率,降低了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褥热的发病率。
1959年全乡各大队都办起了幼儿园。
1979年全乡开展了对儿童进行了健康普查和驱虫治疗活动。以后每年定期给儿童打预防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