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摄影师张超云一则关于四川邛崃市棚户区改造的微博引发网友关注。他在微博中写道:“400天两万张照片,为老人留下老粮站!” 原来,邛崃市城关粮站在棚户区改造范围内,张超云在这里时常遇见一位老人。经交谈张超云才知老人就是粮站老站长,目前已年近90岁。“再多看一眼!”看到粮站周围被逐渐夷为平地,他时常会和老伴来转一转、看一看。为了帮老人留存美好的回忆,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超云在这里拍摄了近两万张图片。 据了解,张超云热爱纪实摄影,自2015年4月起,他就开始关注邛崃市棚户区改造。其中,让张超云起早贪黑的粮站是在邛崃市原城隍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粮仓现存主体老式建筑为7座,门窗皆为楠木,内设许多小仓库,建筑最高处约10米。每个小仓库设有4个通风口,仓内保留了许多七八十年代的报纸。人靠近仓库还能闻到很大一股麦子的味道。据附近居民透露,用来装粮食的小粮仓数量保守估计在70个左右。 “邛崃市城关粮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修筑而成,当时主要用来为国家储存粮食,是建国早期遗留的典型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邛崃市文物局副研究员胡立嘉认为,“城关粮站作为邛崃市的城市记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由张超云引荐,记者见到了照片中的老人熊长明。据老人回忆,邛崃市城关粮站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主体部分是在当时城隍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所以也被当地居民称为“庙子仓”。记者随后翻阅《邛崃县志》,其中记载:“1920年4月5日,是日清明节,县商会在城内关岳庙(今城关粮站)举办劝业会,展销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工业品,交易兴旺。” “在当时能修起这样的粮仓,(邛崃)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拆了真是可惜。”老人1951年调至邛崃市,随后在粮站工作至退休,“我是看着粮站修起来的,粮站所有的窗户、门都是楠木的,当时砌砖的沙子工人也都一点点淘洗干净。每个粮仓下都设置有竹编的通风口用来防潮;熏蒸粮食时,工人会用报纸把仓内的缝隙糊上确保密封。”在粮仓内,记者也看见了当时用来密封的报纸。据老人回忆,粮食丰收的时候,每一个粮仓都装得满满当当,仓内的粮食也曾运送至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目前,针对邛崃市老粮站去留问题,网友们也各有自己的看法。部分网友认为,粮站建筑结构已经老化,且不具备原有的粮食储存功能,拆了可以重修新的建筑。但另一部分网友认为,粮站的建筑工艺不可复制,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留存下来。 据了解,老粮站所在的学道街两侧棚户区改造项目为邛崃市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已于2014年7月开工,改造房屋面积约78100平方米,预计投资额达6.67亿元。 (原标题:四川摄影师拍两万张照片记录棚改 老粮站去留引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