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本报报道了巴城的“ 九井十八街”、巴城的桥、巴城的塔,勾起了不少老巴中人的记忆。近年来,巴城南龛山也在不断变化,但它始终承载着不少人儿时的记忆,不管它怎么变,一些场景,一些人事总会在脑海中存留。
南龛坡新貌
如今的南龛坡新貌 1982年始建南龛公园
游者无不乐而忘返
不少生活在巴城的市民小时候都有过一段南龛坡的记忆,那你知道南龛坡的历史吗?
《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南龛公园位于城南二里南龛山腹,80 年代初,南龛公园由当时的巴中县委、县政府承头,动员全县集资修建而成。上邻南龛石窟、下连南池、左为卡门、右接印盒石,占地3000 余亩,为游者之大好去处。
从“ 飞霞洞”入境,拾级而上,过“姊妹亭”、登“飞霞阁”,凭栏远眺,蜀天之阔,众山之小。可以看出,曾经的南龛坡可谓十分美丽。
1990 年8 月20 日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巴中》也写到,1982年,以南龛山摩崖造像和自然风景为背景兴建了20 余公顷的南龛公园,此后每年正月十六登南龛,人山人海,一天即达十万人。
1914 年,法国诗人谢阁兰拍摄的南龛摩崖造像
动物园与游乐场儿时最美的回忆
半山腰的动物园、乐园里的碰碰车、山顶上的大飞机、飞霞阁的哈哈镜……南龛坡承载不少市民儿时太多的记忆。
“我在农村长大,从家到巴城,坐车要半个小时。小学时班上组织去南龛坡春游,同学们特别激动和高兴。”回忆起童年往事,70 后市民杨小兵一脸笑容,“那天我们玩得很开心,看到了好多种动物,有蟒蛇、老虎,还有各类鸟。”
近日,晚报记者再次来到南龛坡动物园。鸵鸟、猴子、乌龟、骆驼…… 动物依然生活在这里,一些带孩子来的家长买了一些食物给动物喂。据动物园工作人员称,如今有一些动物都老了,动物就没之前那么多。
当然,不少人都有与南龛坡上“飞机、大炮”的合影。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名誉馆长张崇鱼说,南龛坡山顶将帅碑林的飞机最先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由空军捐赠一架“歼5”型飞机,后由“歼5”升级为一架退役的“歼6”型。根据南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飞机、高炮于去年8 月搬到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陵园旁(兵器展场)。
“不止是飞机,我记得以前南龛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太多了,海盗船、碰碰船、碰碰车、鬼屋等,门票也便宜,5 元一张,山顶上还有一片橘子林,初中毕业还和老师们一起去摘橘子。”市民刘杨说。
曾经的南龛坡乐园里,有许多游乐设施
市民在动物园里给动物喂食
上世纪90年代,市民游先生一家在飞霞阁留影 摩崖造像始凿于隋20年建成将帅碑林
南龛摩崖造像群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南龛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造像176 龛,2700 余尊,有墓塔19 座,经幢1 座,造像碑十则。此外,宋代1 龛、清代2 龛、民国时期5 龛。
“每次登上南龛山,必定去看看摩崖造像,那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多年来,承载的不仅是记忆,也是浓厚的历史文化。”家住巴城麻柳湾的7 旬老人张志成说。
南龛坡山顶变化不大的是将帅碑林。如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为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这是张崇鱼和他的团队耗时22 年建成的,如今他已80 岁。
1992 年,在庆祝红军入川60 周年纪念大会上,张崇鱼被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深深震撼,心中萌生强烈愿望,决定建一座红军碑林。
此后,张崇鱼四处征集红军史料。1993 年,省政府批准建设碑林,张崇鱼和团队奔走全国各地收集史料、筹措资金,拜访1000 多个单位、6000 多名红军老将士及亲属,收集红四方面军将士、烈士名录13.8 万人,搜集整理红军史书史料3000 余册、3 亿多字,终于用20 多年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如今的南龛坡焕然一新。“碑林这些年来的变化不大,给我们作设计的专家认为,我们建了20 多年的建筑本来就具有一定历史,所以在新的规划建设中保留了原来的元素。”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宓介绍。
关于南龛坡的记忆,还有很多。虽然多年前的旧貌已不见踪影,但它仍然是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地方。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