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北宋高邮人,世称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代表作品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多少蓬莱旧事 苏轼读完这首词后,曾说过一句戏言“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东坡先生对秦观的这首词作是十分推崇的,尤其看重头两句,后世的词评家也多是如此。这起首两句能赢得如此多的人经久不息的喜爱,重点就在其“以画入词”的手法,一个“抹”字和一个“连”字,勾勒出了一幅水墨画卷。此外再加上“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正是以泼墨写意的手法,展现了一副萧瑟空阔的远景图。而词的下阕则写的是别后伤情:“消魂当此际”五字奠定了下阕乃至全词的伤感意境和哀怨基调,再加上一个“暗”字,一个“轻”字,更教人感叹不已,然而仅仅如此还不够,接下来作者又发了疑问“经此一别,何日再见?”但没有回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忧伤、失落的情感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把作者和情人的不忍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词的最后又回到了写景上,既照应了上阕,又以景作结,显得韵味无穷。 提起秦观,想必有一首词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吧: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即使不了解秦观,亦或不知道这首词,但词的最后两句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这首词描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同时也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全词句句在天上,句句写双星,但又句句写人间,句句抒人情。上阕写景,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之夜,作者看见的是纤云飞星、迢迢银汉,从而发出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感叹。接着,作者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借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会面,遥想到自己和心上人的佳期幽会,亦真亦幻,亟待要分离之时也依依不舍,“忍顾鹊桥归路”。由是,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处发出了最高昂的音响,深刻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的例言中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他的怀人之作: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水边红袂分时 此词表达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作者独倚危亭,远怀旧人,离恨如草,刬尽还生。想到和佳人青骢别后、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整个上片重在写景,偏侧抒情,开门见山,用一个“恨”字统领全篇。下片则重在抒情,以回应上片之“恨”。夜月春风,天与娉婷,一帘幽梦,十里柔情,这都是作者在回忆和心上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然而欢娱似水,佳期如梦,素弦声断,香消翠减,只剩了弄晚的飞花片片,笼晴的残雨蒙蒙了。“无端”“怎奈”二词让作者只能停留在回忆,与佳人幽期难会了,同时这两个词也暗合了上阕的“恨”字,表现了作者的深深的失望和无奈之情。词作以数声黄鹂打断主人公的思绪作结,意味隽永,让人回味无穷,与金昌绪的《春怨》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素材来源 : 沉木花香 文/图 雪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