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其明亮和完整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夜间活动的安全感,还能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照明环境。特别是在减少交通事故、保障市民出行、减少夜间犯罪等方面都能发挥着相应的积极作用。
随着雷波县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结合人民群众日益所需的文化生活环境,从2002年至今,雷波县规建局分10余批次分别在县城及周边交通要道共安装了1000余盏路灯,其:东至海湾乡境内,西到锦城中心镇的柳口村,南至沿江公路,北到畜牧市场,照明道路长达20多公里。前后总投入财力1000余万元。
雷波县城及周边的路灯分为150瓦高压钠灯和节能灯两种,电杆高为8米,平均间隔25米一盏,主要以下水道内穿线、路面挖槽埋线、高空架线等方式接电。路灯的早晚开关属调时自动控制,随季节变化每2个月进行一次调时,并需用一天时间对分散在全县的30个配电柜逐一进行手动调控。
虽然雷波广大群众随时都在默默的享受着路灯带来的便利,但很少有人了解路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度。一段时间以来,路灯不亮的原因主要是线路老化问题所致,但还有部分原因是人为损坏。目前雷波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市民人文素质参差不齐,致使路灯及设施经常遭到人为破坏,如:灯杆被车辆撞歪损坏、灯泡被弹弓石子打碎、灯杆门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部分灯杆下端还布满了“练武之人”的脚印。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处罚力度不大,即使抓住了肇事者或偷盗者,路灯管理部门也时常陷入无可奈何的窘境。
长期以来,雷波县路灯管理所只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1名负责人,其余2名均为临时工,分别为升降车驾驶员与电工,技术力量薄弱,同时路灯维护经费也紧缺。路灯维修升降车已购买7年,长年停放在室外停车场,日晒雨淋年久失修已接近报废。全县1000余盏路灯点多面广战线长,检修时均需采取高空作业、挖开路面线槽、钻入下水道等方式进行,其难度相当大。雷波城区路灯之所以不能长年保持亮灯率,除了与线路老化和人为损毁有关外,缺人、缺技术、缺设备、缺经费也占很大比重。
目前,随着雷波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居民对路灯建设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路灯亮与不亮这一问题逐渐成了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尤其在今年召开的雷波县人代会期间,各代表团均提出了雷波路灯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多次提及路灯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和导致出现一定安全隐患的情况。因而,让路灯亮起来已迫在眉睫。
民生无小事,群众的呼声时常检验着城市规建部门的职责。只有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政府才能真正顺民意、得民心,才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针对路灯不亮的状况,雷波县规建局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召开了党组会议,成立了路灯抢时检修领导小组,重新调整了分工,并立下了军令状,划分了责任,充实了人员。局长乔祚民同志要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要转变作风,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咬牙刻苦攻关,坚决保证在10天之内让路灯全部亮起来,给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规建局路灯抢时检修领导小组制定了检修实施方案,发扬“5加2”、“白加黑”的精神展开了工作。晚上,检查组沿线对不亮的路灯逐一进行定位登记,并分析原因初步制定维修方案;白天,维修组根据检查登记展开维修,针对高空架线连接的路灯,维修组利用现有维修设备,设立安全员,顶着风吹日晒在升降车上高空作业,对损坏的灯泡及电线进行更换,对所有灯罩逐一擦试干净增强亮度。难度最大的要属下水道内的线路检修,下水道内潺潺流动的黑色污水中夹杂着大量的居民生活排泄物、餐馆废弃泔水等,长期封闭产生的臭味不仅让人反胃,而且道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存在让人窒息的危险。但责任在身,维修人员头戴矿工灯,身穿防水衣,腰系安全绳,义不容辞地钻入下水道内进行检修;为了保证维修工的安全,路面安全员要不间断的与下水道内的维修人员保持联系,而且最多30分钟,下面的人员就要到外面调整休息片刻。在下水道内混浊而恶心的空气中,在昏暗而潮湿的下水道里,维修人员的汗水伴随着道内的污水,没有给认真细致的检修工作带来退缩及畏难的情绪。迎难而上、保质保量、抢时完工是雷波县规建局维修人员的信念。10天,短短的10天,全县的路灯维修就这样在维修人员的攻坚克难中步步为营的逐步完成。
在抢时检修的10天中,检修组共巡修路线15公里,更换钠灯58只、节能灯25只、灯杆4根,检修灯杆口盖40余个,扶正灯杆、灯头20余处,更换电缆2.2公里,出动车辆60余次;对照明设施上的蜘蛛网、“牛皮癣”进行了全面清洁,保证了路灯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终于让路灯达到了99.7%以上的亮灯率。
路灯亮了,照亮着雷波人民和谐的生活节奏,照亮着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照亮着游子的回家之路,在寒冬里给人们送来了温暖,并传递出一份和谐、一份安宁。
路灯亮了,它反映出规建检修人员的艰辛,检验了规建部门的责任,展示出社会的正能量。
路灯亮了,人心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