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嫁》哭嫁表演。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剧目定位颇为坎坷 20余演员无偿参演
由于演出45分钟时间的限制,《塘河嫁》难以表现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尖锐曲折的故事,王逸虹便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喜剧表达形式。
“戏剧需要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王逸虹说,《塘河嫁》具有浓郁川剧特色,但又不局限于川剧,这一则可以尽可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二则可以纳入民歌的演唱,以增强地域特色;三则使参与表演的演员有更大的选择性和广泛性,而不局限于只受过川剧训练的演员;四则可以使参与互动的观众方便易学,而调动观众的参与。
完稿之后,王逸虹感觉“浓郁川剧特色的喜剧歌舞剧”表述不简洁,最后简述为“民俗歌舞喜剧”。
从选拔演员和排练,这部剧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出演这部川剧的演员们均是来自江津各行各业的喜剧表演爱好者。
整个剧组总共20多人,均是无偿演出。
饰演《塘河嫁》中女主角陈幺妹的黄秋凤,是江津区教科所教师。今年31岁的黄秋凤学习川剧已经2年,她的师傅便是《塘河嫁》中的“黄媒婆”黄绣云。她说,自己对塘河婚俗很好奇,还专门跑去塘河采风。
剧中饰演男主角王三哥的吴庚霖同样也是一名老师,任教于江津八中。吴庚霖说,自己以前是教英语的,后来去教播音主持,现在唱起了现代川剧。
黄秋凤和吴庚霖都是在5月底才正式被定为主角。因为白天要上班,所以他们都是下班过后晚上来排练。但一个月的时间十分紧张,晚餐经常只能叫外卖。
梅花奖得主点赞《塘河嫁》 将在江津高职院校和镇街巡演
《塘河嫁》今天首次对外公演之后,重庆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演员黄荣华为20余名演员的表演点赞。
黄荣华说,虽然剧目有些情节转场衔接还需要再打磨,但并不影响这部剧目的总体水平。“音乐听起来舒适,导演得很灵活。”
为此,她还为剧组提出建议,希望能在演员服饰装扮上能更接近于塘河婚俗的“原汁原味”。
重庆市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张建平也指出,这部剧是一个带有地方色彩反映民风民俗的川剧。为此,他给了《塘河嫁》很高的评价。
“希望在剧目中关于赶场的桥段再打磨。”张建平说,既然是喜剧就要夸张,不要拘谨。
江津市民潘芳玲的儿子正在台上饰演一个年轻小伙子,因此她专门抱着孙子来捧场。她说,如果不是儿子要参演,根本都不知道塘河婚俗是这个样子的。她笑着告诉记者:“跟传统的川剧相比,《塘河嫁》更加生动,观众也能看懂。”
据江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罗玉江介绍,《塘河嫁》今日首演后将在江津高职院校、镇街进行巡回演出。受重庆市文联邀请,《塘河嫁》还有望在重庆市文联大剧院进行演出。
打造“川剧美品之乡” 江津川剧繁荣结硕果
《塘河嫁》的成功演出,得益于江津在大力建设“川剧美品之乡”的投入。
以这部现代川剧为例,为了传承塘河婚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津区塘河镇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一些婚嫁器具。
塘河镇文化站站长罗江荣说,塘河镇现存百年以上的花轿21顶、礼盒24台、踩斗6个、革筛62个、道锣3个。目前对塘河婚俗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把这种文化推向市场,让它进一步传递下来。
王逸虹说,目前江津老一辈的艺术家使命感强,中年一批艺术家撑得起,重庆市戏剧曲艺术家协会、重庆戏友协会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演员和观众,这有利于江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川剧结合起来,希望《塘河嫁》能成为江津的保留剧目和文化名片。
据了解,江津近年来在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上,不断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为了更好地发展江津的川剧文化,江津在推进“川剧美品之乡”中与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注重经费保障,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协会建设。目前,江津已经成立了基础安居爱好者协会、戏剧曲艺家协会,协会会员总共500余人。
此外,江津还建立川剧演出人才库,在镇街设立川剧演出小分队,实施“川剧名家收徒传艺”计划,累计培育新会员近100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只有15岁。
把川剧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也是江津川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江津的街头巷尾,一批批川剧爱好者在协会的组织下,走街串巷,向镇街村社送文艺演出,目前已经达到了750场,其中川剧演出场次达到了80场,近三万名观众感受到了江津川剧的魅力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