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的艺术瑰宝
-----揭开邛崃城隍庙泥塑的历史尘封
杨辉祥
一块褐红色的红砂古石碑,倒卧在邛崃城的市中心地下,它的旁边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繁华喧嚣,人流如潮的文君广场。几十年了,石碑一直在睡梦中,星移斗转,夏雨冬雪,2016年5月30日,人们发现了它,惊醒了它。它被发掘出来了。这通石碑高3.8米、宽1.3米、厚0.25米,重约3500斤。这个硕然大物,上面镌刻有文字,“重修城隍庙碑记”,“辛巳中秋”,“祠在城西”。。。。。。
发现石碑的地方,就是原邛州城隍庙旧址。
闹市中这块关于城隍庙石碑的发现,在临邛这个二千多年的古城,引起了轰动。当我凝视石碑上沧桑,班驳的字迹,勾想起了我小时候听到祖辈们讲的邛崃城隍庙的故事,以及对邛崃城隍庙泥塑绘声绘色的讲述。
老人说,那时的城隍庙门坐北向南,跟县衙门的朝向一样,门对面还有一寺庙,叫三婆寺,好像现在称为三步石,在三婆寺与城隍庙门之间,有一很大坝子,叫城隍坝,类似上海的夫子庙,杂耍百技等多聚于此,卖打药,扯把子者有之,同时又是农村产品,粮食,竹木的交易处。每逢(赶场)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多种杂货民间小吃,云集于此。但里面的东西,有的也不靠谱,所以邛崃人又用谐音戏称城隍坝为扯谎坝。在城隍庙的西面,还有一戏台,在戏台与城隍庙之间,有一堰,叫文脉堰,它穿过城墙,经过现在的文昌中学,再流过城隍庙,然后注入瓮亭公园的水池。
每年农历7月7日,城隍庙都要举行驾城隍庙会,驾是出驾的意思。就是把城隍的行身神像抬出来在邛崃城里面游街,神幡仙帜飘飘,抬着整猪整羊,鸣锣开道,肃静回避,威风凛凛,完全是人间官员外出视察的派头。城隍老爷出驾时,邛崃城满街都是人,很多人等在家门口,设置香案,向到来城隍老爷磕头许愿祈福。我的一位堂伯按照八字先生算命,不能到城隍庙,所以每次城隍出驾,他都要长跪几个小时在门口等城隍老爷。
老人说,邛崃城隍庙里的塑有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还有那些阴差,都是泥塑木雕。而只有城隍老爷的行身塑像,关节是可以活动的。老人说,邛崃城隍庙的城隍与阳间的县州官是同级别的,一个管阴间,一个管阳间,所以新官员要到邛州上任,到衙门之前,要先到城隍庙住一夜,要与城隍交流交流,沟通沟通,联络感情。同县衙一样,在邛崃城隍庙里,城隍有审案子大堂,有办公的地方,有阴差服侍,还有生活起居的地方,还可以带家眷,有城隍娘娘陪他,有八仙桌麻将娱乐,还准备有水烟茶杯,西洋自鸣钟,布陈的家具,乃至被盖,都是绫罗绸缎,真材实料。这些雕塑重现了当时官员们生活情境。城隍老爷不是单一神,各地不一样。他们往往是原来当地的历史上政绩斐然人民怀念的忠臣良将,他们是被当地人民主选举作为城隍的。例如柳州城隍柳宗元、,杭州城隍文天祥,邛崃的城隍是谁,还待考。 邛崃城隍庙的十殿,塑的是十殿阎王和流行于川西坝子人们喜闻乐见的川剧故事,这些川剧故事,惩恶扬善,反映儒家忠孝节义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思想。几个彩绘塑像就构成一个生动故事,这些泥塑人物故事,劝人向善,对人进行教化。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对城隍庙里那些塑像故事非常熟悉,常常用里面的故事来教育我们。那个安安送米和刘石氏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
老人们告诉我,邛崃城隍庙的塑像很多,在周围团转县份非常出名,他们用邛崃话形容说,城隍庙那些塑像象真人一样,每个泥塑的人物神态动作都不一样,或哭,或笑,或颦,或愁,或慈祥,或凶恶,或勇猛,或羸弱,或无奈,或轻松,或阴险,或敦厚,或者大气凛然,或者猥琐苟且。。。。各具形态,细致入微,“活战战”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去城隍庙里,看到那些塑像,都有点害怕,拉着大人的手不敢放松。
我见过的老人,只要看过城隍庙的塑像的,无不对它称赞有加。邛崃城隍庙塑像,俨然成为邛崃声名远播的一张名片。但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塑像,也就有点漠然。后来,我接触到有些文字,开始使我对邛崃城隍庙泥塑刮目相看,城隍庙泥塑也使我作为邛崃人平添了几分自豪。
一个外国传教士在看了为邛崃城隍庙的泥塑之后,十分惊喜,在报纸上写了文章,对邛崃城隍庙泥塑评价很高,他说,邛崃城隍庙的泥塑是川西民间泥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其艺术特点是,真人大小,来源于生活原型,栩栩如生。
大邑的《收租院》泥塑群,是世界级泥塑精品,四,五十年前,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国内外非常出名,曾经出国展览,创作者在谈到《收租院》泥塑时也说, 邛崃城隍庙泥塑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效果非常好,他们在创作《收租院》泥塑,是受得了邛崃城隍庙泥塑风格的影响和启示,是借鉴了邛崃城隍庙的艺术表现手法。
但现在我站在城隍庙旧址上,环视周围,除了几座巨大的粮食仓库外,就是残垣断壁和满地的瓦砾,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地方,曾经产生精美泥塑而蜚声国内外。但一切都不在了。我感到巨大是失落和叹息。
我曾经问过老人们,邛崃城隍庙泥塑的雕塑大师是谁,他们说了两个人。一个是泥塑大师周二师,他在塑城隍庙泥塑时,找了戏班子演员作为模特,所以,他的泥塑,非常生动传神。他的事迹介绍得比较多。
还有一个就是最近听说的清临邛人杨映泰,杨映泰,号鼎承,同治光绪年间人,其人多次科举考秀才未榜。但塑像的功夫十分了得。清代照相罕见,而且奇贵。但人们需要把自己,特别是老人的形象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一个行业,叫“做真容”。就是泥塑人的形象。把人的容貌保留下来。他的职业就是给人“做真容”。杨映泰塑人像时,一边与人摆龙门阵,一边在袖子里面捏。他塑的人像,还配有家具等场景,泥人的衣服,还可以穿上脱下。据说,在塑邛崃城隍庙时,有一姓车的大汉,其人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他笑对杨映泰开玩笑说,杨师,跟我留一个神位哈。杨映泰即以他为模特,塑为判官之形象,邛崃人惊呼,判官一看就是车某人嘛。城隍庙开光之前一日,车某人忽然病亡,邛崃人更是啧啧称奇,说车某人到阴间当判官去了。
邛崃城隍庙泥塑,可能出于周二师或者杨映泰之手,也可能都不是,但是邛崃城隍庙泥塑作为光彩的艺术瑰宝闻名于世,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又去看那块石碑,上面的“辛巳中秋”,应该是哪年呢?据查,辛巳年,可能是乾隆二十六年的1761年,道光25年的1821年或者清光绪七年的1881年。在我看老人们回忆邛崃城隍庙的文章时,我发现在城隍庙殿有一副对联,
幽都福地富国五州得于独厚,
鬼城冥府传闻全球愿人长生,
其中的“五州”(疑为洲)和“全球”的提法,这是西方地理知识概念,就是现在看来,都已经非常现代了。乾隆和道光时代,在民间,还不可能普遍有这样对世界的看法。而当时光绪皇帝,正在全国推行维新变革,向西方文化学习,维新成为时尚。邛崃城隍庙的也用上了“五州”,“全球”这些时髦的新词,深刻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另外,民国老人们回忆说,当时他们看到泥塑的保存还十分完好,对泥塑神像的大师的处的年代和奇闻轶事的叙述,还比较准确和丰富,时间较近。所以,碑上的辛巳中秋,如果记载的是城隍庙最后的一次重修,比较讲得过去的推断,应该为清光绪七年即1881年。
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第十卷载:邛崃“城隍庙,在(邛州)州治西,明隆庆三年建。康熙二十年知州黄复生重建。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段以信增修。”明隆庆三年,为1569年。到最后重修的1881年,经历计312年,在这3个世纪中,邛崃城隍庙虽然几经兴废,但一直在老地方,与州县衙门并立,在这个古城的中心地带巍然屹立。世事变迁,到了1950年,先有汽车运输部队入住,后拆毁建成粮食仓库,在拆之前,邛崃的几个社会贤达曾经奔走呼号,呼吁保留城隍庙泥塑这一珍贵文物,但没有成功,一夜之间,城隍庙被捣毁,现在里面看到的是一座座废弃的粮仓。当地人告诉我,建粮仓时,很多就是当年拆城隍庙的材料修
的。
辛巳年,光绪七年,1881年,是城隍庙最后一次重修,也应该是那些艺术瑰宝----邛崃城隍庙泥塑诞生的年份,可惜从1881年面世到1951年被毁,它们只存世了70年。
有时,我努力想把收租院的泥塑与平乐的城隍庙的泥塑结合起来想象,拼接成邛州城隍庙泥塑的样子,但是,感到很空虚,不实在。其实,邛州城隍庙,那些文化艺术精品,已经不只是尘封,它们已经湮灭了。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