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98|评论: 0

[散文随笔] 黄陂范氏宗亲心中的家乡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160712160652.jpg

      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修建新的武汉国际机场。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十六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正式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一期工程竣工。十二月二十八日,一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随之投入使用。   
       机场建设,涉及到范氏宗亲的切身利益,故土难离,那揪心撕肺般的痛苦可想而知。在范正泽文上有诸多的未知数,但,现实生活中的范氏宗亲,依然发扬先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服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各自村落中搬了出来,整体迁至到天河镇,从此过起绝然不同的城镇生活。就在范老文章出刊不久,机场拆迁工作开始了。现天河机场三期机场扩建工程已竣工,日旅客吞吐量大大增加。
      范正泽在《黄陂范氏家史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及今之世,范氏已延传二十余代,村庄数十,人丁逾万。虽不敢云巨室,抑亦邑之世家。前年,本乡即有兴建空港之传闻,徴用土地之范围,范氏村庄,无一能幸免者。其居本土之二千余人,不知将迁徒于何地,范氏数百年之基业,行将废而没有也。”余赏有一绝句云:
庐舍祠塋何处寻,余年他日故园心。
祖先出土孙离土,白骨青燐泪满襟。
                                                       公元一九八八年岁次戊辰中秋
                                                                           十六世孙范正泽于故居

      范泗桥、丰荷山、八斗米洲草场、幞头庵范馆、王家店范馆、培本小学、群化小学、范熙壬墓、范正松烈士墓、道士店、范家尚、肖家田、张家田、上家垸子,中家院子、下家垸子,等自然村寨旧址,及诸多先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黄陂范氏宗亲的心里。

001NPnktzy73bV9BQ3v31&690.jpg

   在家乡耳濡目染,口口相传的众多故事中,要数三十四世祖(正字辈算)范仲淹的故事最多,下面讲一段近期到天河镇听到的故事:
   宋朝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多次上书批评当朝的宰相,受小人挤压,三次被贬罚放在外。在东台任盐仓监时,由于此职是个闲差,无事可干的他,曾自嘲道:“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
      不久他发现,其实闲差也有很多可做的事,眼下最为迫切的要数海堤了。东台一带的海堤年久失修,多处堤坝溃乱,广袤的农田,盐灶失去海堤这屏障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就连老百姓的村舍也岌岌可危。每当遇上大海潮汐,海水竟然直抵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均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江淮漕运张纶,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一线(今连云港自长江北口)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确保此方平安。
     范仲淹在修建捍海堤之初,由于原海堤被海潮冲毁,根本无法知道潮汐的准确位置,不知海堤基脚该立何处。范仲淹集民众的智慧,叫人往海中撒糠,潮水退后,沿海一线留下的糠壳成为潮线,范仲淹名令人在潮线一丈外下脚筑堤,此举获得成功。
      不久,朝廷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堤防的整治。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县令)率数万民夫奔赴海滨。工程开工不久,遇上奇特寒冷的天气,冰雪风暴过后又是一场大海潮,一下子吞噬一百个民工。海潮吓坏了部分官员,他们对修筑捍海堰之事举棋不定。但,范仲淹临危不惧,坚守海防筑堤一线,完成护堰之役。在建筑捍海堰的过程中,多次大风裹挟海水冲到他腿上,民工吓得纷纷退避,他却稳然不动。他从容不迫之举,对好友滕宗凉是极大的鼓励,宗谅在评论所修筑的海堤道:“范仲淹临危不惧,在他不断拼搏努力下,捍海堤才得以全面复工和建成。”延绵数百里的长堤,屹立黄海之滨千年之久,保护这一方的万亩良田。人们为了感谢范县令的功绩,将捍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还有不少灾民跟着仲淹姓范。
      刚直不阿的范仲淹还有一段很炫的经历: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法”同时也违背了祖制,就直言不讳上疏对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离京为官,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至陈州任为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地方为官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提出诸多好的想法和建议。一次,朝廷准备新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这样大兴土木,实系劳民伤财,建议立即停工。在吏治改良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减轻人民负担。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这样做,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皇帝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私谏。当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过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皇帝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皇帝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皇帝因刘太后新亡,准备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亲政之嫌。并将自己的看法极力谏言,最终被仁宗皇帝采纳,罢黜太后册名,其称谓不改。
      诸葛亮遗训中有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自小就就有这样的志向,并一生遵照这句话在做。他,不但政绩卓著为官清廉,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岳阳楼记》多次付梓在中学的教科书中。据说,到湖南岳阳楼去玩,只要能背诵《岳阳楼记》,就能免费游览岳阳楼。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okipKOVdwI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